之后鄒筱嵐似乎將所有心思都放在繪畫上,有青黎在一旁指導,居然順利地度過長達兩年的瓶頸期。
直到按照青黎的要求畫出第一幅畫,鄒筱嵐還有些茫然和吃驚。
這幅畫的細節要比以前處理的好太多,整體質量都不一樣了。
以前雖然知道方法,但是沒有悟道,怎么都沒辦法處理好細節。
細節處理不好,累積在一起,整體畫作就給人漏洞百出,甚至強行點綴之感。
她的瓶頸期之所以會長達兩年,就是因為她只能處理好一部分細節,還有一部分細節很大程度破壞了整體畫作的感官。
連感官都無法讓人有好的體驗,就更不要提從畫作中展現作者的情緒思想和境界了。
可即便是她的母親,如何知道她,她也沒能突破這個瓶頸期。
牟程英一度因為這個陷入自責,讓鄒筱嵐的壓力更大。
母女二人都知道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的道理,尤其是繪畫,同一個師父出來的弟子,風格卻不盡相同,因為每個人的心里和思想上都是不同的,看待同一個事物也就有著不同的理解。
這也是牟程英不肯讓她繼承衣缽的另一方面,她都沒辦法帶她突破瓶頸期,恐怕以后也沒辦法帶她走得更遠。
努力了一年多都沒辦法的瓶頸,就這么突破了?
仔細想想,鄒筱嵐還有點沒鬧明白怎么突破的,是因為青黎說了幾句話嗎?
似乎是的,因為她說了幾句話,她就順著這個思路下去,然后就......突破了!
就......巧合吧?!
母親都沒辦法的事,她怎么可能一兩句話就讓她突破呢。
鄒筱嵐認為巧合的可能性太大,或許是之前積累的足夠,正好聽到她的幾句話就感悟了呢。
畢竟母親沒辦法的事情,青黎幾句話就搞定,那不就是證明青黎比母親還要厲害?
這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