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重點不在于他有沒有罪,而在于皇帝的態(tài)度。
一看皇帝是否認定他有罪,二看皇帝是否想要保下他。
如果兩個答案都是“是”,那么他坦誠求饒,表示真心悔改,就能讓皇帝舒心些。
如果后一個答案是“否”,或者前一個答案是“否”,后一個答案是“是”,那么他必須絕不認罪,事后再設法將這些罪都推出去。
還不等惠王糾結(jié)完,大皇子卻是一刻都等不了。
他高聲道:“父皇!自先帝起,我們大宴滅南疆,收北境,擴疆土上千萬畝,一是仰仗先帝與父皇之福澤,二是倚靠無數(shù)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將士。四弟身為皇子,理應感念將士苦勞,即便做不到為將士謀福,也萬萬不該傾吞將士的撫恤金,寒了將士的心!兒臣懇請父皇,為了大宴百萬將士,嚴懲四弟!”
皇帝看向大皇子。
大皇子雖然也是匍匐在地,但不似惠王那般顫抖,而是渾身緊繃,若一只盛怒中的猛虎。
他因毀容而痛失奪嫡的機會,而容貌則是因獵場突襲被毀,眼下找到了罪魁禍首,只怕已經(jīng)有了將惠王生吞活剝的心了。
曾經(jīng)是唯一一個與太子勢均力敵的他,此刻附和他的臣子只有寥寥數(shù)人,不免令人唏噓。
彈劾惠王的兩個罪名之中,私采金礦一事影響不大,反正有賬本在,他遲早都得把偷采的錢數(shù)補上,此罪可大可小,雖然也能讓他被扒下一層皮,但遠沒有昧下將士撫恤金嚴重。
大皇子揪著撫恤金一事不放,既能嚴懲他,也能激化他與將士的矛盾,日后那群一根筋兒的將士定會成為他登基路上最大的阻撓。
惠王在心中暗罵大皇子歹毒,連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