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連珩只信了一半:“你投奔太子已有兩個月,為何不將寡母接入京?”
“這......”徐朗比之前更羞于啟齒,幾次張嘴欲,都未能將話說出口,最后竟以寬袖遮面,不堪直。
宋長安見狀,道:“恐怕是囊中羞澀,未曾攢夠接寡母入京的盤纏,更無將寡母安置之處。”
在錢財方面,無論是太子還是赫連珩,都從未短缺過,并不能理解徐朗此時的情緒。
赫連珩抓住某個不對勁的地方,繼續追問:“既然你囊空如洗,又怎么湊到自己上京的盤纏?”
此類問題,在尚未捅穿窘迫之處時,徐朗會難以啟齒,但已被宋長安明,他的顏面已經蕩然無存,想要開口就容易得多了。
“實不相瞞,在草民灰心喪氣之前,家中尚有破屋一間,家母為陪草民這個不孝子浪跡天涯,將破屋變賣,換了些銀兩傍身,這才讓草民有了入京謀職的機會。”
關于徐朗的過往,暫無可疑之處,赫連珩卻未想放過他。
“方才福王向太子提議,他裝作與太子不合,并拉攏百官,做出要與太子在朝堂上分庭抗禮的假象來,你認為此舉是否可行。”
徐朗知這才是考驗,是他能否被太子重用的關鍵。
他拱手,直:“萬萬不妥。”
“一是陛下未曾昏聵,此舉想要取信于他,只怕要經歷不少考驗。二是人心易變,福王眼下確實效忠于太子,但當他無比接近那個位置時,就很難不被誘惑,很難再愿意將其拱手讓人。這無關福王秉性如何,是人性使然,人力難以抗拒。三是......”
后面再做任何分析,在場的三人都沒細聽了。
因為,他們對此舉是否可行心知肚明,此刻更驚訝于徐朗敢當著宋長安的面,直宋長安如果能有機會登基,定會與太子反目成仇。
待徐朗講完,太子和赫連珩早已消化完那份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