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些他不會跟蘇長順說,他不會去打斷蘇長順心中那個熱血強國夢,那個熱血軍魂的心態。這很好,畢竟他一路走來基本都是一把手,一把手穩定之后必須需要果斷和敢于承擔,這是十分難得的品格,如果沒有這種品格那么也就沒有幾天的蘇長順。沒有今天的蘇長順也就沒有今天的孫藩,什么事情都是相輔相成的。看似他孫藩完全可以**完全有能力獨掌一方但實際上他自己心里最清楚。
其實他年輕時候給自己的定位就是如今梁爽給自己的定位,驚人的巧合和相似。孫藩今天的地位和成就正是因為他從沒有改變過自己對自己的定位,如果他改變了結果如何其未可知。
他有時候覺得自己更像是馬謖,而他自己也一直在很認真很癡迷的研究馬謖這個人,他覺得自己一生研究透徹了馬謖便是最大的成就。
真實的馬謖,其實是一個難得的高級參謀和戰略型人才。根據歷史記載馬謖自幼熟知兵法,才氣過人。諸葛亮十分敬重他,行軍打仗,二人常常促膝常談,徹夜謀劃。針對南人難以馴服的特點,馬謖提出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攻心策略。這一策略被諸葛亮實施為“七擒孟獲”,保證了南方邊境的長治久安。針對蜀國“兵馬疲蔽”,民怨沸騰,馬謖適時提出“只宜存恤,不宜遠征”的休養策略。北伐前夕,靠馬謖的計謀,諸葛亮成功地離間魏國曹睿、司馬懿君臣,為北伐奠定了勝利基礎,才使得諸葛亮敗夏侯,收姜維,破羌兵,滅王郎,緊接著連克南安、安定、天水三郡,曹魏舉國震驚。
而善于小征小戰的能手不一定是個運籌帷幄的將軍,一個運籌帷幄的將軍也不可能是個能征善戰的將士。漢高祖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人各有其才,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方面,馬謖是一個具有戰略眼光的高參。
孫藩很冷靜下來的會想,其實諸葛亮的智謀很大一部分里包容了馬謖的聰明和智慧。“三個臭裨將,頂個諸葛亮”的典故,就說明了這一點。失街亭以后在所有人都說馬謖該殺的時候,參軍蔣琬卻說:“昔楚殺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謀之臣,豈不可惜乎?”劉禪更為冷靜,他說:“勝敗乃兵家常事。[
其實事情的發展,恰恰證實了蔣琬的“冷靜”的正確。馬謖死后,諸葛亮用兵打仗遠不如以前,原因就在于身邊缺少了善于謀劃的智囊型人才。因為少了心腹馬謖參與,晚年的諸葛亮食少事繁,事事躬親,最后凄慘地勞累而死。以至于臨死之時,諸葛亮發出了“吾遍察諸將,皆無人可授”的悲嘆,可見諸葛亮對馬謖情有獨衷。
因而,諸葛亮評價馬謖“匡世奇才”并不過分。過分的是作為上級領導的諸葛亮明知馬謖缺少一線的經驗,卻不顧眾人的反對,違反常規,硬要馬謖這個機關兵一線掛職鍛煉。培養人才的主觀愿望是好的,但好心辦壞事,結果導致人才嚴重錯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