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根據《茶經》的記載,寺院里的僧人在兩晉的時候,就開始用以敬茶作為寺院待客的禮儀。如曇濟和尚就經常以茶待客。佛教徒以茶資修行,單道開、懷信、法瑤開茶禪一味之先河。佛教的重要活動是坐禪修行。佛教徒“過午不食”,因而,需要有一種既符合佛教規戒,又能消除坐禪帶來的疲勞和補充“過午不食”的營養。茶葉中各種豐富的營養成分,提神生津的藥理功能,使它成了僧侶們最理想的飲料。古人認為茶有“三德”:一是驅睡魔,坐禪可通夜不眠;二是滿腹時能幫助消化;三是“不發”,能抑制各種**。所以,飲茶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觀念。”
說到這風宓妃抬起頭,看看唐林,他出乎預料的安靜,耐心,似乎完全忘了外面還有個小魔頭正在擦拳磨掌的等著。她輕笑了一下,繼續說道,“華夏佛教禪宗與茶的關系尤為密切。禪宗在初唐時期開始興盛,隨著禪宗的盛行,佛門推崇飲茶的風氣更加普及。中唐時百丈懷海創立《百丈清規》,此后,寺院茶禮越來越規范。在清寂、古樸的禪堂內,以茶供佛,以茶待客,以茶清心,成為禪宗僧人日常的功課。對禪宗僧人來說,吃茶儼然是一種嚴格的禪修工夫,這是禪門茶道的特色。”
“唐代趙州大師三稱“吃茶去”,使得“吃茶去”成為禪林的經典公案。唐代茶圣陸羽著《茶經》,是華夏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全面的關于茶的著作。與陸羽交好的皎然和尚,在《飲茶歌》里兩次提到了“茶道”一詞。可以說,《茶經》確立了茶道的表現形式與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而皎然則賦予了“茶道”的名稱。”
唐林輕輕點頭,“這些東西對我來說還是太過文雅了,我只聽說茶道里有很多規矩和講究,不過看你似乎又不太拘泥形式,你這個女人還真奇怪,呵呵”
風宓妃低著頭,雙手捧著茶杯,“你的意思是說一個風流放蕩比妓0女還不如的女人坐在這講茶論道很無聊很無恥,對么?”
“呵呵,茶道之中講究和、敬、清、寂。清是清潔、清廉,說的是外物也是人心。在茶道中,保持環境的清凈是必要的。茶道中的“外露地”,是“野庭落葉鮮”式的清美如畫的外部環境。茶道中的“內露地”,是指茶室內部環境。字畫,插花,茶具的清潔。聽著茶具在沸水中翻滾,如同置身于萬壑松濤,也好似聆聽懸泉飛瀑。”
“茶道中,從庭園的清掃,到茶室的掃除及布置都要清凈。插花時使用的是新花,擦拭茶杯時使用的是新茶巾。不但對外物要求清凈,心靈也應該凈化,不能起雜念,毫無拘束地以清凈的心情來做茶事。眼睛觀看到的是清凈的環境,耳朵聽到的釜中茶湯如松風拂過,鼻子聞著茶香,舌頭品嘗著茶的妙味,身體接觸到的是清幽潔雅的器具,這樣就能得到幽的感覺。這就是六根清凈。六根清凈,就是禪道,也是茶道。在茶道中,社會上有關俗事的話題,皆屬大忌。人要放下俗塵觀念,才可進入清凈的茶禪世界。坐在小小的茶室中,卻有居住在深山幽谷里的感覺。不斷響起的壺中滾水聲,宛如松風吹動的大自然的天籟,心與大自然融而為一,這就是茶的三昧境,也是禪的三昧境。”
唐林聽得有趣,伸手摸摸鼻子,“你的意思我聽明白也看明白了,就是每個人其實都有不為人知的一面,而你不為人知的一面卻是清凈,至少你自己內心認為你的身體和思想都干凈清潔對吧?這個沒錯,我覺得還有些道理,可是我卻是個俗人,很關心黃豆豆這件事你到底打算怎么處理?”
唐林終于把話題又拉了回來!
------------
章節序號: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