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教導百姓,只需講求仁義,為什么要談利益?”
子思解釋說:“仁義本身就是使他們獲利。
如果上位者不仁愛,下位者就得不到應有的地位;如果上位者不講義,下位者就會樂于搞欺詐。
這是極大的不利。
因此,《易經(jīng)》說:‘利益是義的表現(xiàn)。
’又說:‘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這些都是最大的利益?!?
歷史評論者司馬光認為:子思和孟子的觀點其實是一致的。
只有仁者才懂得仁義的利益,不仁者不懂。
因此,孟子在回答魏惠王時首仁義而不談利益,是因為所面對的人不同。
顯王三十西年(公元前335年)秦國攻打韓國,攻占了宜陽。
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齊王和魏王在徐州會見,并互相加封為王。
韓國的昭侯修建高門,屈宜臼勸諫道:“君主恐怕無法從此門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