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林看著大寶支書,沒說話,只意味深長地點了點頭。大家又去看一家貧困戶。貧困戶在各個縣的農村是個很奇特現象,多年來各級政府都在努力減少貧困戶,但這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貧困戶的存在,不僅僅說明了貧困戶本身的現實,同時也給富裕戶有了一個鮮明的比照,也給各級領導干部訪貧問苦創造了機會。大凡領導干部下來考察或者調研,走訪貧困戶是必走的一道程序。這戶貧困戶住了三間低矮的土坯房子,里面光線很暗。李翰林走進去,模模糊糊地看見一個人躺在床上。大寶支書介紹說:“這一戶人家現在有六口人,其中兩個兒子都是弱智,一個女兒殘疾,另一個女兒正在讀初中。躺在床上的是女主人,長年患病,每年的家庭收入還支付不起藥費。男人在鎮上的磚窯廠打零工,每個月的收入也就六七百塊錢。”李翰林皺了皺眉頭:“村里有人來幫扶這一戶嗎?”
“我自己。”大寶支書說:“像這樣的貧困戶基本上是沒有什么好辦法,村里和我自己每年給他們解決一點資金。前年我曾經鼓勵他們栽經果林,卻找不出人來管理。但是不論怎樣,我們支部定的原則是:爭取不能餓著,不能凍著,孩子不能輟學。”
“大寶書記,這三個‘不能’提得好。”李翰林邊說邊伸手想摸自己的口袋,卻發現自己兜里已經沒有多余的錢了,他于是就對老孫說:“孫主任,你那兒有錢嗎?借給我。”
老孫摸了摸兜兒,只掏出來三百塊錢,遞給了李翰林,李翰林說:“這錢算我借你的,回到縣里我還你!”說完就把錢遞給在床上躺著的女人,說這是一點心意。女人遲疑著,大寶支書就說:“這是李書記的關心,快收下。”女人伸手接了錢之后,連聲地說“謝謝政府的關心”。
這時朱景文卻表現出對這女人的無限關懷,就從兜里也掏出來了三百塊錢,把錢塞給了那女人的手里,屋內的燈已經開了,李翰林看見朱景文的手和這女人的手一個枯瘦,一個圓潤,一黑一白,反差強烈。朱景文就說:“你好!大嫂,縣委李書記代表縣委領導來看你來了,有什么困難你就說說吧!”
那女人顯然也很會說話,就說:“感謝政府對我的關懷,說困難嘛,其實還真是困難,不過現在有村領導的關心,基本上可以吃飽飯了,也就沒什么困難了,村子里干部對我家很照顧。”李翰林接著說了幾句鼓勵的話,一行人就出門了。李翰林對朱景文說:“景文同志啊,像這樣的貧困戶,我們還需要來研究一個好的辦法幫助他們脫貧。他們自己沒有能力,是不是可以考慮成立互助組織,把他們集中起來,利用他們的責任田,發揮效益,解決問題,以排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李書記,這個提議很有創新意義啊,我也一直在考慮,怎樣從根本上解決這些貧困戶的脫貧問題。”
李翰林接著說:“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些貧困戶問題,就要找出貧困的原因,特別是像剛才看的這戶人家,不是因為懶,而是因為智力欠缺,因為生病,才貧困的。給幾個錢固然能解決一時之需,但不能解決根本,要成立一個互幫互助的組織,探索出一條共同致富的路子。”
朱景文眼珠子一轉,順著李翰林的話說到:“李書記一句話提醒了我,大寶啊,你們呢就要按照李書記的指示做,找出貧困的癥結,分析貧困的原因,李書記剛才的意見給他們指明了一條路子,成立互助組織,最大限度地利用他們現有的資源,帶動他們致富。這很值得研究,很值得探索啊。”朱景文說著回頭對縣委辦主任道,“孫主任,回去后就組織政研室,按照李書記的指示,好好研究。”
老孫點頭答好。大家繼續往前,村子里的路面看得出來,像是專門為了這次李翰林檢查掃了一次,兩旁的冬青樹整整齊齊的,散發出一縷縷清香。
李翰林與朱景文并肩走著,不停地交談。這時,槐洋鎮的書記也趕來了,緊緊地跟在后面,卻說不上話。朱景文建議李翰林去看看村里的黨員活動室,說這是河西縣的標兵活動室。李翰林點了點頭,繼續往前,一直走到香樟樹路的盡頭,是一幢三層的小洋樓建筑。從外面看很有氣派,這應該是村部。
大寶支書帶著,大家依次看過了黨員活動室,計劃生育服務室,農民文化室,老年活動中心,電教室等等,里面都很整潔,老人活動室里還坐著幾個正在閑聊的老人。只有朱景文心里明白這都是大寶支書臨時找來的。朱景文心里清楚的記得上次他來時,活動室里灰塵多厚,僅有的幾張桌子上,還散落著一粒粒的老鼠屎。
李翰林的興致看來好起來了,原來繃著的臉面也放開來,看完了各種活動室,大家就在會議室就座。大寶支書簡短地匯報了情況,朱景文也說了一段。鎮里就由槐洋鎮的書記匯報。李翰林聽得十分認真,不時地還記上一段。槐洋鎮的書記說完了,就請李翰林指示,
大家也都鼓掌,李翰林環視了一下,然后清清嗓子才說道:“看來今天的調研很有成效,不僅僅看到了旺洋村的典型,還引發了我們關于基層組織建設的思考。這說明調研有必要,也出了成效。基層組織建設涵蓋面廣,情況復雜,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得好的。這里面,就需要大家進一步團結,眾志成城,才能扎實地解決問題。任何形式的不團結,和片面地強調民主,或者片面地強化集中,都是有害的,也是要不得的。我希望槐洋鎮在這方面要好好研究,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