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記到了!大家一直都在等待的那只靴子,終于掉落,塵埃落定。五月中旬,新任市委書記,在省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的陪同下,到久安上任。新書記姓岳,大名岳青歌,比較年輕,只有四十三歲。這個年紀,出任地級市市委書記,堪稱是年輕有為了。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是,岳青歌并非從省內其他城市調過來的,也不是省里機關外放,而是直接從國家部委下來,此前曾擔任某部十分重要的一個司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下來熬資歷的。體制內高官的上升之路,通常都有跡可循。如果是那種在北都有著深厚背景和根基的年輕俊彥,大學畢業之后,一般會進入國家部委上班。大機關,高,"廟大"位置多,很容易把級別提上去。就好像在市級機關,科長通常都是"孤家寡人",手下連一個跑腿打雜的都沒有,這種情況,在國家部委更加明顯。有些處室,就是一位處長,一位副處長,下邊連科長都沒有。所以,處級以下干部的提拔,簡直毫無壓力可。進去工作一年半載,就是正科級干部,兩三年,說不定就到了副處級。這時候,大伙競爭的,不但是級別上的提升,還要競爭外放的機會的。到了一定的級別,就下放地方擔任一段時間的主官(一般來說,要靠山比較硬或者深受某位大佬看重才行)。資歷淺的話,會高職低配,從擔任副職開始。比如國家部委或者省級直屬機關的處長,沒有地方任職經歷,但又希望履歷好看,通常會安排擔任縣區的副書記,或者常務副縣長。歷練個一兩年,自然就會扶正。等資歷熬得差不多,再調回國家部委,那就是副司長了。升到司長,再下放地方,一般是擔任地級市市長。如果以前沒有地方工作經驗,那擔任市委副書記也很正常??傊际遣畈欢嗟穆窋怠O裨狼喔柽@種,直接下來擔任市委書記的情況,是不多見的。仔細看看岳青歌的履歷,就會發現,他是第二次"下放"。以前曾經在北方某省的縣級市擔任過市長,市委書記,后來再調回國家部委擔任副司長,四十歲時升任司長。迄今已經三年。此番直接下來擔任久安市委書記,表示著他已經進入"第三梯隊"名單。擔任一段時間的市委書記之后,不出意外的話,將會步入省部級干部行列。要么就地進步,成為省級領導,要么還是像先前那樣,調回國家部委去,出任副部長。簡直是"標準模板"。對這么一位新書記,衛江南略感吃驚。因為在他的記憶中,沒有這一段。他記憶中的模式是這樣的:高妍競爭市長失敗,不久后調走。上邊調了一位新市長過來。為了確保久安的政治格局不至于出現太大的動蕩,楊峰在市委書記的位置上,多待了一年多時間。原本省里的安排,是等新市長適應環境之后,接任市委書記,再另外選拔一位市長。這樣就能順利完成權力的交接,不會引發多大的波瀾。都是很成熟的操作手法。問題是,新市長在南河金礦栽了跟斗,被久安本土勢力群起而攻之,連市長的位置都坐不穩,"搖搖欲墜",接任書記更是成為泡影。省里不得不緊急從其他市調了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市委書記過來"鎮場子"。壓根就沒有這位岳青歌司長啥事!因為衛江南的關系,已經嚴重改變了久安的"政局走勢",高妍順利當選市長,那楊峰就沒有必要繼續在市委書記的位置上"賴著"不走了。加上常務副市長任期,高妍在久安也快工作了將近兩年時間,對情況應該是比較熟悉了,不算"新同志"。這才導致市委書記提前換人。岳青歌司長"大搖大擺"地過來了。不過衛江南心里還是有點奇怪。照理,市委書記這樣重要的位置,省委柳傅軍書記是不會輕易"交出去"的。靜江省內,多少人眼巴巴地盯著呢。靜江雖大,一共也才十五個市州。每一位正職書記,都算是"一方諸侯"。加上市長,不算省直機關重要局委辦的話,一省之內,攏共不過三十個高含金量正廳級職務。自己人"分配"都遠遠不夠,僧多粥少。省里大佬平時攥得死死的,哪里有"肥水流外人田"的道理當然,有人可能會說,更高層大佬下了指示,靜江省就得執行啊。那只能說,你對靜江本土勢力的強大,對柳傅軍書記的硬朗作風,缺乏深入了解??傊@個人事安排,如果柳傅軍書記不同意的話,是無論如何都安排不下來的。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一向"護食"的傅軍書記,終于"大方"了一回呢衛江南無法判斷。不是他智商不夠,而是,"情報"不夠。他對岳青歌書記的情況,可謂一無所知,也不知道他是得到哪位高層大佬的看重,以至于為了他,和柳傅軍書記做了某種"妥協"。這其中,肯定是有些糾葛的。沒有足夠的交換,柳傅軍書記絕對不可能答應。就在衛江南副書記納悶之時,電話突然又響了起來。看了看電話號碼,衛江南嘴角浮起一絲笑意:"文軒哥,你好……"這個電話居然是杜文軒打過來的。自從東海分別之后,衛江南和杜文軒之間,自然是有電話聯系的。這種最基本的維護朋友交情的手法,衛江南不可能不懂。再好的朋友,再硬的交情,一旦疏于往來,慢慢的也就淡了。"小衛,你們的新書記到了吧"電話那邊,杜文軒也不啰嗦,直奔主題。對衛江南的稱呼也很隨意,足見兩人之間的交情,已經變得比較穩固。這可不單單是一個"救命之恩"能涵蓋得了的。衛江南心里砰地一跳。杜文軒趕在這個時候給他打電話,一開口就說新書記的事,恐怕不那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