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稟使君,史家剛才派人送來一卷鴿信,好像很重要。”
親兵將一卷鴿信呈給郭宋,郭宋接過鴿信慢慢打開,上面只有一句話,“吐蕃談判使者已抵達長安。”
郭宋頓時長長松了口氣,吐蕃內(nèi)部應(yīng)該是發(fā)生權(quán)力更迭了。
...........
正如郭宋判斷,主張休養(yǎng)生息的吐蕃次相尚贊結(jié)取代了大相尚悉結(jié),成為新的吐蕃大相,他說服吐蕃贊普,派使者前往長安商議罷兵結(jié)盟,吐蕃特使論悉諾羅率領(lǐng)三百余人抵達了長安,受到了鴻臚寺卿崔漢衡的熱情接待。
御書房內(nèi),天子李適正和宰相楊炎以及心腹重臣盧杞商議吐蕃結(jié)盟安排,盧杞的二虎相爭之計在淄青獲得巨大成功,李經(jīng)和李納兄弟二人為爭奪繼承權(quán)爆發(fā)了戰(zhàn)爭,他們各自率軍齊州以南激戰(zhàn),令李適龍顏大悅,重賞盧杞白玉百對,宮女十人,對他更加寵信。
當(dāng)然,盧杞上位也和楊炎的極力推薦有關(guān),為了擺脫李泌對自己的掣肘,楊炎摸透李適企圖加強君權(quán)的心思,把盧杞推出來,趁李泌在巴蜀的機會,讓盧杞漸漸取代了李泌的左相之位。
兩人結(jié)為同黨,配合默契,控制住財權(quán)和人事權(quán),漸漸把持了朝政。
楊炎躬身道:“陛下,這是個百年難遇的機會,吐蕃要修養(yǎng)生息,回紇要重返草原,基本上無暇騷擾大唐,我們要盡快和吐蕃會盟,雙方罷兵止戈,使邊境安寧,這樣我們就沒有后顧之憂,集中精力削藩,一鼓作氣拿下淄青節(jié)度府和魏博節(jié)度府。”
盧杞也道:“楊相國說得完全正確,和吐蕃會盟是當(dāng)務(wù)之急,我們必須要快,微臣認為,只要吐蕃的條件不太過分,我們都可以答應(yīng),我們必須要把西線安全解決,才能集中精力處理削藩。”
李適負手走了幾步道:“吐蕃提出了三個條件,第一是在隴右和西川開茶馬市,這個朕可以同意;第二讓出大斗拔谷,這個朕覺得要商議,讓出大斗拔谷,對河西威脅太大,最多只能讓出一半;第三讓出沙州,這個條件朕難以接受,朕也希望早點會盟,但對方太苛刻也不行,楊相國,你再去和吐蕃使者談判,把第三條換掉,第二條減去一半。”
盧杞剛要再勸李適,楊炎卻瞪了他一眼,盧杞只得把到嘴邊的話又吞了回去,楊炎太了解李適的心思,收復(fù)沙州時滿城沸騰,如果又在談判中丟掉,他們要被天下人罵死。
“微臣也覺得對方第三個條件太過分,不過對方只是漫天開價,我也要有力回擊,微臣一定會據(jù)理力爭。”
李適點點頭,“朕就期待相國的好消息。”
李適又拾起桌上的報告問道:“關(guān)于梁崇義愿意向朝廷投降,兩位愛卿怎么看?”
楊炎笑道:“臣覺得完全可以接受,召梁崇義回朝,封他一個高位閑職,山南東道就算削藩成功了,陛下可下旨讓李希烈退回淮西,并冊封他淮西郡王。”
李適欣然道:“正合朕意,朕立刻下旨給李希烈。”
.......
朝廷和吐蕃的談判依然在繼續(xù),第一輪是鴻臚寺崔漢衡和吐蕃特使談判,雙方各自提出了條件,第二輪就進入實質(zhì)性談判,由相國楊炎親自和對方特使談判,楊炎一口回絕了對方企圖要回沙州的條件。
幾經(jīng)爭辯,雙方先達成了第一個條件,開設(shè)互市,唐朝也吸取了當(dāng)年回紇的教訓(xùn),堅持以民間貿(mào)易為主,官方不參與,這就避免了以高價購買對方物資的情況出現(xiàn)。
第二個條件,雙方最終也達成一致,唐朝讓出一半大斗拔谷,這個問題不大,唐軍占領(lǐng)全部大斗拔谷,對吐蕃也同樣造成了巨大威脅,雙方各占一半,也算是一種平衡。
第三個條件,吐蕃也知道索回沙州不可能,吐蕃便將條件改為唐軍退出疏勒,理由是吐蕃牧民主要集中在疏勒一帶,唐軍在疏勒存在對吐蕃牧民是一個巨大威脅,為表示誠意,吐蕃愿意讓出且末城。
李適對這個條件半晌沒有說話,他還清晰記得郭宋給他說過的話,一旦退出疏勒,會帶來嚴重政治后果,安西各國同氣連枝,退出任何一國,都會影響唐軍在安西的合法性,上一次吐蕃就提出這個條件,被拒絕,這一次他們又故技重施。
楊炎看出了李適的猶豫,便勸他道:“陛下,微臣知道疏勒的重要性,也很清楚吐蕃修養(yǎng)生息最多十年,我們也是權(quán)宜之計,只是為削藩爭取時間,再說安西通道已經(jīng)打開,一旦形勢需要,我們也可以隨時奪回疏勒,我們現(xiàn)在需要權(quán)衡利弊,究竟孰重孰輕,是安西重要,還是削藩重要,微臣還是那句話,中原不靖,何以攘外?陛下應(yīng)該以大唐為重。”
‘究竟是安西重要,還是削藩重要?’
這句話集中了李適的要害,李適沉默良久,終于點了點頭。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