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臨城下的俄軍,英軍,明軍得到了聯絡之后,組成了一支強大的聯盟軍,從東,南兩個方向發起了對普魯士地區的進攻。
在明軍統帥李定國的提議下,三國各自派出一個騎兵師,以大約四萬騎兵的強大力量,繞過柏林城而不攻,而是迂回進入了柏林成的側后方。
使柏林失去掩護。
戰局對普軍來說,一下子變的惡劣起來,負責指揮作戰的普軍將領們爆發了激烈的爭論。
一些將領認為,不應該被動防御,而是應該派出騎兵部隊,針鋒相對的展開反擊,保護住柏林的側后方。
如此一來,普軍就可誘使聯盟軍離開柏林城,讓柏林城免于遭受被圍攻的命運,但這一冒險機動的意圖被識破。
面對普軍騎兵的主動出擊,李定國果斷做出了決定,下令將作為預備隊使用的標營騎兵旅前去支援。
一時間,騎兵力量占據絕對優勢的明,俄,英聯軍大獲全勝,將主動出擊的普軍騎兵擊潰,并且在柏林側后方會合。
不久,便徹底切斷了外圍普軍與柏林的聯系。
如此一來,柏林守軍更是大勢已去,于是聯盟軍開始加緊布置圍城,一面將柏林團團包圍,一切下令后續兵力向柏林急行軍。
以期在各地普軍援軍到來之前,攻取柏林。
三天后,聯盟軍開始從兩個方向,十幾個渡口發起大規模的戰爭,強渡著名的萊茵河。
普軍集結了殘部五萬余人,奮起抵抗,卻在聯盟軍的兇猛進攻之下節節敗退,很快多個渡口失守。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