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5章:楚國克星,劉秀夢魘
不怪劉秀會如此的驚訝,畢竟郭子儀不但自身兵法極為不俗,而且軍中還有無支岐這員絕世猛將。
劉秀現(xiàn)在已經(jīng)知道了無支岐的存在。
天平山一戰(zhàn),無支岐獨戰(zhàn)包括孫策在內(nèi)的東吳四大猛將,而且還生擒孫策而歸,
劉秀就是想不注意到他都難。
無支岐為楚國立下如此大功,劉秀自然是要重賞加重用的,可是卻并未將其從郭子儀麾下調(diào)走。
通過這兩天短暫的相處,劉秀大致了解了無支岐的性格。
無支岐為人極為桀驁不遜,不懂禮數(shù),而且心直口快,情商委實不算多高,
除了發(fā)掘他的伯樂郭子儀之外,和楚國其他將領(lǐng)未必相處的來。
萬一把無支岐調(diào)走,上了戰(zhàn)場后,他卻不聽其他人的命令的話,到時可就糟糕,所以劉秀才依舊讓其在郭子儀麾下效力。
郭子儀是劉秀極為看重的統(tǒng)帥,統(tǒng)兵只能絲毫不比自己遜色,麾下更有無支岐這等猛將,以及一萬精銳大軍。
劉秀相信這樣的一支有著名帥強將的強軍,哪怕是正面對上兩三萬大軍也不會落下風(fēng),可如今卻被孫武不到一萬的普通軍隊殺敗,而且連楚國目前的第一猛將無支岐都負傷了,這又豈能讓劉秀不感到震驚。
據(jù)孫權(quán)所透露的情報,孫武軍中并無強將,就算孫武能靠伏擊打敗郭子儀,又是如何打傷無支岐的呢畢竟吳國根本就沒有能匹敵無支岐的將領(lǐng)呀。
對此,劉秀百思不得其解,奈何前線戰(zhàn)報還沒來得及傳歸來,所以具體怎么敗的他也不知道,
只知道郭子儀中伏,無支岐重傷,并且損兵三千。
主公,郭子儀遭此一敗,根基雖未損,卻也需要時間來恢復(fù),恐怕無法參與接下來的合圍作戰(zhàn)了。龐統(tǒng)進道。
孫武就是算準(zhǔn)了這點,才會挑北路的郭子儀,他想要拖延時間,好找機會跳出包圍圈。
劉秀寒聲道,他跟孫武交手多次,深知孫武用兵之高深,以及對戰(zhàn)機的精準(zhǔn)。
本以為以郭子儀的能力,對上孫武就算打不贏,起碼也不會落敗,卻沒想到還是栽在了孫武手中。
不能拖,拖得越久,變數(shù)越大,
合圍收攏包圍圈的計劃繼續(xù),
必須盡快將孫武殲滅才行。
劉秀擲地有聲的說道,隨即目光在下方眾將身上徘徊,最終落到了曹參的身上。
曹參將軍。
聽到劉秀叫自己,曹參頓時一個激靈,連忙站出道:末將在。
就由你率五千大軍北上,補上郭子儀的空缺,配合全軍圍殲孫武吧。
說到這時,劉秀又不放心的叮囑道:本王對你只有一個要求,無論孫武如何用計,挑釁,你都不要中計,只需按計劃進行即可。
曹參聽到此,自然是是大喜過分,抱拳應(yīng)道:諾。
曹參和樊噲投靠楚國之后,日子可并不算好過,畢竟蜀楚兩國乃是盟友,而且還是鐵盟的那種,在秦國倒臺之前都不得不互相扶持。
所以,哪怕明知道曹參和樊噲,一個兵法超群,一個實力非凡,劉秀也不敢重用他們,就是怕會引起劉裕的不滿,從而造成蜀楚兩國的外交裂痕。
劉秀自然也可以不理劉裕,可大敵秦國在前,楚國安全沒必要,也不能和蜀國的關(guān)系搞得太僵。
劉秀雖極為在意劉裕的看法,卻也不會對于馬首是從,劉裕說什么就是什么。
曹參和樊噲才來投靠時,劉裕就以兩國關(guān)系做要挾,讓楚國交出二人,劉秀就連理都沒理劉裕,氣的劉裕怒罵連連,卻又不敢發(fā)作,畢竟他也不敢真的和楚國翻臉。
劉秀之前不用曹參,并不是不想用,而是時機未到,他準(zhǔn)備在一個合適的時機用,卻沒想到如今卻是不得不用了。
曹參領(lǐng)命后,當(dāng)即點清五千大軍后,就立馬率軍北上,前去填補郭子儀的窟窿。
而此時孫武尚不知道,他的對手已從劉秀郭子儀柴榮,變成了劉秀柴榮曹參。
不過就算知道了,孫武恐怕也不會在乎,畢竟蜀中名將曹參在厲害,也比不過劉秀。
他連劉秀都不放在眼里,又豈會在乎一個曹參呢。
視線在回到孫武這邊。
孫武伏擊郭子儀成功,小勝一場之后,為防止劉秀大軍來援,被纏住后不得脫身,于是果斷選擇了撤退。
也正是以為如此,郭子儀所部才沒有徹底潰敗,否則的話就不是只傷亡三千那么簡單了。
見孫武一直眉頭緊鎖的樣子,凌統(tǒng)心中有些奇怪,于是問道:
大都督,此戰(zhàn)雖未能盡全功,但也狠狠的搓敗了楚軍的銳氣,怎么您反而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呢
凌統(tǒng)之所以說是未盡全功,則是因為孫武本來是準(zhǔn)備全殲郭子儀的,并且也做出了極為完美的布置,卻沒想到國無支岐一個人給破壞了。
絕云領(lǐng)并不是個適合設(shè)伏的地點,可也正是因此才不會引起郭子儀的懷疑,而孫武恰恰就利用這點伏擊了郭子儀。
郭子儀中伏時候的反應(yīng),和劉秀得知他戰(zhàn)敗時一樣。
最不應(yīng)該戰(zhàn)敗的人,卻在最不應(yīng)該中伏的地點,遭遇了埋伏而戰(zhàn)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