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6章:蜀隋秦三國分唐(下)
李白蜀道難中曾: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而陽平關就是入蜀的第一難。
不同于函谷關、武關等古關,陽平關其實是一座新關。
據三國志武帝紀載,曹操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七月征討張魯時,張魯的本意是收兵封倉,獻城歸降,
但是張魯的弟弟張衛及部下將領們卻極力反對。
張魯迫于壓力,命張衛等人橫山筑城十余里,據守陽平關。曹操在此地久攻不克,遂率部退還。
這才是史料中首次出現陽平關的記載。
這一世張魯都沒當過漢中太守,陽平關自然不是他所建,而是李孝恭。
當初董卓身死,楊堅急著掌權,
而一旦其軍政大權在手后,
第一盯上的必定是漢中的李孝恭。
楊堅勢大,李孝恭不敢與之力敵,只能趁著楊堅急著排除異己,無暇他顧之際,于散關和安陽交界處的兩山之間新建一關,也就是平陽關。
李孝恭所建的平陽關,三面環山,兩水盤護,北邊是秦嶺山脈,南面是大巴山、米倉山,嘉陵江水依鎮而過,
可謂是易守難攻。
初建的平陽關其實很簡陋,
畢竟李孝恭也沒有那么多資源來建關,
直至后來經過李世民的數次擴建,
才形成了如今的規模。
如今平陽關,
南北寬約兩千米,
周長約七千五百米,城內有東、南、西三個城門,分別命名為鎮江門、定軍門、拱漢門。
望著巍峨的平陽關,
蜀國使者張松,心中止不住的驚訝。
沒來陽平關之前,他還覺得別說是劍門關、白水關這些險關了,陽平關甚至都比不上綿竹關。
可來了之后他才知道,陽平關之險,哪怕在雄關眾多的益州之中,也絕對是排名前幾的存在。
據張松觀察,益州所有的險關之中,也就只有劍閣能穩壓陽平關一籌。
現在張松總算是明白,劉裕為何對陽平關志在必得了。
毫不客氣的說,這一座關卡將會決定漢中的歸屬。
陽平關歸蜀,則漢中歸蜀。
陽平關歸秦,則漢中歸秦。
一念至此,張松只感覺身上壓力倍增,畢竟對于他來說,這次任務絕對不能失敗,萬一失敗的話他也沒臉繼續效忠劉裕,只能以死謝罪了。
張松在蜀國可是三朝老臣了,劉嫣還活著時,他就已經身居高位,
后來劉裕繼位,他也同樣備受信任。
可隨著劉季的崛起,劉裕的處境也愈發艱難起來,大量益州世家都背叛了劉裕,轉而投入了劉季的麾下。
張松雖堅持到了最后關頭,可終究還是倒向了劉季,背叛了劉裕。
本以為這件事會到此為止,卻不想劉裕竟在最后關頭,打了一個漂亮的勝仗,咸魚翻身,徹底取代了劉季。
任誰也沒想到會變成這樣的局面,而之前背叛了劉裕的那些人,處境一下子也都變得尷尬了起來。
畢竟說一千道一萬,無論他們有什么理由,都是已經背叛國劉裕的人了。
可如今劉裕卻王者歸來了,又會如何對待他們這些叛徒
對此,包括張松在內的所有叛臣,都感動無比的忐忑。
劉裕對于這些叛臣自然是極為憤恨的,畢竟他沒有對不起他們中的任何一個,可就算如此對方還是背棄了他,他心中怎么可能沒有怨念
本來劉裕是準備將背叛自己的所有人全部罷官的。
可要是真這么干的話,蜀國官場必將迎來大換血,近二分之一的官員都要被裁換掉,對于蜀國來說無疑是一場大地震,而且他手下也沒有那么多官員來替換。
最終劉裕聽了蘇秦的勸慰,決定放下心中的憤恨,選擇原諒這些叛徒,畢竟誰讓當初他連自身都難保呢。
劉裕的大度原諒,讓張松、譙周、龔祿、程畿、龐羲、許靖這些叛徒羞愧難當,紛紛發誓絕不再叛,否則必不得善終。
劉裕自然不會信這種口頭上的誓,他暫時既然離不開這些叛徒,就算心有芥蒂也只能用他們,索性這些人還都要臉,叛而復降后的態度都還算不錯。
張松也是叛而復降的眾多蜀臣之一,如今劉裕命他為使出使陽平關,將這么重要的任務交給了他這個叛臣,這是何等的新任。
這要是萬一失敗的話,整個蜀國都會遭到動蕩,那張松怎么還有連回蜀國
所以此行對于張松而,這次出使陽平關,最好是能說服李嗣源歸降,其次是讓李嗣源保持中立,可一旦李嗣源降秦的話,那他的下場只有死路一條。
希望此行可以順利些吧。張松輕嘆道。
可在表明來意,進入陽平關之后,即將入殿面前李嗣源之前,張松的心卻咯噔了一聲。
大殿前竟擺放這一座大鼎,鼎下堆滿了柴火,而鼎內則滿是滾油。
李嗣源這究竟是下馬威還是已經倒向了大秦,準備活烹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