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聽到張公二字,已是氣得七竅生煙。
只是他畢竟是斯文人,不便發作。
他緊抿著嘴,憋著肚子里的火氣。
講大道理,他在行。
可在胡攪蠻纏上,一百個吳興也不是張安世的對手。
一晝夜之間,盡誅莊子里的賊子
朱棣等人,此時沒心思計較吳興,如今卻都將心思放在了剿賊上頭。
朱棣對于攻城拔寨,可是有很深恐懼的。
他擅長的乃是野戰,在靖難之中,他最痛苦的一次慘敗,就是攻打濟南城。
濟南之戰,可以說是朱棣一生中最大的慘敗之一,為了對付這濟南城,他采取了水淹,炮轟,甚至是強行攻城。
足足打了三個月,三個月時間里,損兵折將,士氣跌落到了谷底,于是朱棣只好選擇撤兵,提桶跑路。
朱棣的失敗,一方面,來源于濟南乃是堅城;另一方面,也來源于濟南當時的統帥鐵鉉、盛庸指揮得當。
可濟南城畢竟規模很大,較容易讓大軍展開,攻城已經是難上加難。
而紀綱的這個莊子,顯然是他苦心經營的結果。就是為了確保,一旦有事發生,可以堅持至少一年半載,以拖待應變。
再加上紀綱有的是銀子,又有一群亡命之徒為他效力,此地又靠近南京城,一旦朝廷調撥大軍,必然引起南京城的許多的議論。
可以說,這都是對朝廷不利的影響。
此時,朱棣不禁狐疑,他不是不信任張安世,而是這完全顛覆了朱棣往常對于軍事的認知。
你是想挖地道朱棣問。
張安世直接搖頭道:崇山峻嶺之中,而且地里多是花崗石,挖掘地道,絕無可能。
朱棣皺眉道:可是,若是用火炮,是自下朝上轟擊,而那莊子里,也有火炮,卻可居高臨下,他們的射程比我們遠得多,只怕也難有作為。
朱棣托著下巴深思,他現在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這堡壘上。
打了這么多年多仗,唯獨最怕就是啃這樣的硬骨頭。
此時,朱棣再次恨透了紀綱,這紀綱顯然就算是在臨死之前,也給他制造了一個茅坑里的石頭。
所謂茅坑里多石頭,即是又臭又硬,你不去理他,他便會成天惡心你,可一旦你要動它,花費的代價就太大了。
亦失哈郁郁地站在一旁,神情有點喪,他正為五百多個死傷的勇士營健兒默哀呢。
這可是勇士營啊,是精銳中的精銳,拱衛宮中最精銳的力量啊!
咱們做太監的,實在太實在了,內千戶所湖弄說上就還真上,也不想想那模范營就在左近,咋他們不上
虧出血來了。
解縉等人,看看這個,瞧瞧那個,雖不懂軍事,卻擅長察觀色。
只需從陛下和幾個國公的臉色,就可看出,一晝夜之間,幾乎上是不可能完成任務的。
這解縉的心里只覺得好笑,心頭則是帶著幾分期許,若是張安世辦不成,那么……就可正好趁勢,想盡辦法,營造出氣氛來,請陛下關停官校學堂。
退一萬步,就算不關停,到時千千萬萬的讀書人群情洶洶,這官校學堂的名聲臭不可聞,也是好的。
于是解縉便微笑著道:安南侯,現在是午時……
這意思是,我掐著時間呢。
若是明日午時,無法解決,那么……安南侯只怕就要食了。
張安世自是懶得理解縉,只看著朱棣道:噢,陛下,那臣告退,這就去做準備了。
朱棣道:去吧,去吧,明日朕親往鐘山一線督戰。
說罷,他又低下頭來,心思又放在了這輿圖上。
朱能這時突然斷道:不可能,絕不可能,陛下……臣咋覺得張安世是在吹噓呢
見張安世急急忙忙地走了,朱能才道:依臣看……這事肯定辦不成,大羅金仙來了也沒辦法。他張安世能辦成,臣當場把尿尿在褲襠上。
人和人是不同的,吳興說辦不成,是故意諷刺張安世。
朱能可不一樣,自己那混球兒子還跟著張安世大哥長大哥短的呢,十有八九,張安世要慫恿朱勇去干,到時事沒辦成,損兵折將,豈不是丟人現眼
現在當然是把困難擺出來,讓陛下心里有數,到時真成不了,也好有個說頭,不是俺兒子不努力,實在是賊子們的堡壘太堅固了。
一旁站在的丘福,似乎也一下子驚覺起來,便也連忙道:成國公所極是,陛下啊,臣看……張安世的話,聽聽得了……
事實上,丘福甚至比朱能更擔心,朱能擔心的是自己的兒子會不會丟臉,但他丘福的兒子什么德行,丘福是知道的,那傻兒子,能把命丟進去。
朱棣總算又抬頭起來,倒是皺眉道:萬一成了呢
接著看向徐輝祖道:徐卿家,你也算是老將了,依你看,你要拿下這堡壘,需要多少糧草和兵馬
作為自家女婿,理論上,徐輝祖也該擔心擔心張安世的安危。
可他并不擔憂張安世丟了性命,根據他這些時日的仔細觀察,這大明的軍馬就算是死絕了,張安世也能留下自己的命來。
保命,他張安世是專業的。
徐輝祖因而最是氣定神閑,此時澹定地道:陛下,三萬精兵,一個月半月人馬,先命兩萬人馬輪番攻擊,使賊日夜不得歇息,采取疲敵之策,待一個多月之后,再動用養精蓄銳的一萬兵馬,發起強攻,賊子若有一丁半點的疏忽,則這莊子必破。
朱棣笑了笑道:朕比你強一些,朕方才思量了之后。覺得兩萬精兵,一個月之內,便可破城而入。不過……這法子,損耗頗大,只怕這傷亡,要在五千以上。
五千的傷亡,可不是小數目,別看大明動輒就高呼自己有百萬大軍,可實際上真正的精銳戰兵,可能連二十萬都沒有,死一個都是巨大的損失。
靖難之役之后,朱棣能成功,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朱棣通過野戰,將南軍的精銳剿滅,自此之后,掌握了整個戰場的主動權,想要打哪就打哪。
而朝廷的所謂百萬軍馬,卻只能龜縮于各處城池,再無法調集精銳的力量和朱棣抗衡了。
朱棣幾個,七嘴八舌。
而另一邊,解縉等人,卻紛紛告退。
這吳興頓時成了所有人矚目的焦點。
不少人對他,另眼相看。
于是出了崇文殿后,便有許多相熟和不相熟的同僚與他見禮:吳公之,甚是痛快。
歷朝歷代,總有像吳公這般的人力挽狂瀾,這才是儒家的風骨。
面對許多人的吹噓和敬仰。
吳興大為受用,他心里很清楚,不出幾日,自己的聲名,就要傳遍天下,成為天下讀書人的楷模了。
甚至,會有人將他和魏征相提并論,名垂青史,令萬世敬仰。
此時,吳興心頭不免帶著幾分得意,便忍不住道:我料那張安世……輕浮,此番他又主動請纓,必不能成功。諸公,現如今……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官校學堂與我等圣人門下,勢不兩立,不共戴天。
待此戰之后,那張安世功敗垂成之際,正是我等趁熱打鐵之時,還請諸公與吳某一樣,不計較個人生死得失,以蒼生和社稷為念,一展讀書人的風骨。不除官校學堂,我等有何面目,見圣人耶
眾人紛紛稱是,備受鼓舞。
幾個文淵閣大學士回到了文淵閣,解縉眉飛色舞,口里不斷地稱贊吳興的風骨。
吳興此人……實在教人欽佩……
許多時候就如此,可能解縉沒有勇氣去硬鋼,可他是讀書人啊。
讀書人的最厲害之處,就是夸贊那些硬剛的勇士,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如此一來,真出了什么事,送死吳興去,可若是這事成了,他也可跟著享受榮譽,顯示自己的獨具慧眼。
胡廣也想說點什么,可見楊榮一回到文淵閣,直接回了自己的公房,便也噤聲。
直到要下值的時候,他借故去了楊榮的值房里喝茶閑坐。
他憋了很久的話,便忍不住對楊榮道:楊公,官校學堂的事,確實是很荒唐,可楊公為何對此不發一雖說我等做臣子的,最重要的是協助陛下治理天下,可若是遇到了不平之事,難道也不說話嗎
楊榮嘆了口氣道:國家興亡,你我都擔著巨大的干系。可我問你,官校學堂,招攬他的生源,讀書人自然考他們的科舉,大家本是井水不犯河水,為何現在大家義憤填膺呢
此一出,胡廣皺起眉來,道:這……畢竟……畢竟……他們打著天子門生……的招牌,想來……是有人怕有子弟誤入歧途吧。
楊榮微笑道:天下的讀書人,何止百萬,可能有功名的人有多少能夠中舉人和進士,可以做官的人,又有幾個多少讀書人,一輩子苦讀,什么都沒有得到,為何要擔心,有人誤入歧途呢官校學堂有沒有用,學的本事是對是錯,我不懂,也不在乎,可那些落榜的讀書人,一輩子依舊抱著詩書,困頓了一輩子,難道真的對人有利嗎
胡廣下意識地道:這不一樣,這是圣人之學,學了總有用處。
楊榮微微搖頭道:有沒有用,在于有沒有給他們施展才學的機會。古來多少能人異士,幾人能一展才華呢若是人人都可以一展抱負,那么何來多少詩詞里,都是抱怨自己境遇的呢官校學堂的人,讀了書,去他的親軍也好,是去錦衣衛也罷,終究還是和我們沒有關系。至于陛下是否垂愛,這也是陛下的事。只要不觸犯綱紀,不教生民涂炭,我們說三道四,不顯得可笑
胡廣依舊皺著眉頭,他還是覺得有些不對,至于哪里不對,可他一時也說不上來,便道:圣人門下,總該……
不等他說下去,楊榮便擺擺手道:以我之見,現在鬧成了這個樣子,本質是有人想借此邀名而已。借故制造讀書人的恐慌,利用讀書人們對厭惡心理,自己再挺身而出,顯出自己的風骨。哎……你我都是愚鈍之人,人的壽命,也有極限,一個人能看多遠,哪里曉得,這千古江河最終歸于何處為何要為今人和后人們去做判斷
楊榮隨即低頭,整理自己的票擬,一面道:以我之見,這歷朝歷代的許多問題,都出在想做聰明的人太多,肯去勤懇辦事的人太少,讀書人在這方面,問題尤為嚴重,人人開口便只想著所謂長治久安之道,想著千秋之后的事,想著什么萬世太平,人人都妄圖,通過指指點點,來實現這些。
可許多這樣夸夸其談的人,卻連眼下的事都做不好,有的人,連衣都不會穿,飯也要別人喂,生了兩條腿,卻是車馬和軟轎代步,哎……天下興亡,壞就壞在此處。
說到這里,楊榮抬頭,接著道:先做眼前的事吧,官校學堂是好是壞,不需千秋和百年,只需三五年,便可見分曉,到時再議不遲,你們啊……太急了。
胡廣咕噥著道:這不是所謂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嗎等到發現了問題,再去解決,已是遲了。
楊榮道:辦法總要試一試,若是什么都不去做,那才糟糕。我觀張安世這個人……雖有許多詬病之處,卻也并非沒有長處,何必在這時跟著別人一起潑冷水呢
胡廣想了想,便道:也罷,我們就不爭吵了,且看這官校學堂有什么用處吧。
…………
張安世從宮中出來,便馬不停蹄地回到了官校學堂。
他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丘松。
于是丘松很快便被叫到了張安世的面前。
張安世看著他道:咱們的東西,有用處啦。
丘松摳著鼻子:咋
張安世道:將咱們實驗的幾個熱氣球給我抬出來,今夜給我準備妥當,都給我好好檢修一下,看看有沒有什么問題。還有……那火藥彈,也給我出庫,你要再三檢查清楚,可千萬不要出錯了。
丘松一聽,眼眸肉眼可見的亮了,整個人顯得振奮起來。
他從鼻子里摳出來的泥球也舍不得彈開,雙目帶光地看著張安世道:大哥不會騙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