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受益于朱元璋的教育。
這朱棣的兄弟們,絕大多數,說是人中龍鳳也沒有錯。
朱棣之所以惱火,恰恰是因為伊王這家伙賊眉鼠眼的模樣,實在太辣他的眼睛。
而實際上,朱棣對于伊王的判斷,也是正確的,這家伙確實是個渣一般的存在。
歷史上的伊王,到了洛陽就藩之后,不喜歡留在宮中,時常帶著彈弓和劍,騎馬奔馳于郊外,動輒襲擊躲避不及的百姓。其生活縱欲而無法度,平時朱削發裸身與男女雜處無所顧忌,并以此為樂。
究其原因,來源于他壓抑的生活經歷之外,再加上徐皇后的逝去,令他開始徹底地放飛自我。
而另一個因素就在于,在見到了兄弟和侄子爭奪大位之后,作為一個見證者,他深知作為一個藩王,根本不該有什么作為,與其想干點啥,不如荒唐地過這一生。
張安世笑道:陛下,若是伊王不去海外,只怕……其他諸王,也會疑慮重重。朱高煦和趙王殿下可以去,那是在諸王看來,他們畢竟是陛下的兒子,一定會給他們供應大量的火器和糧草。
寧王可以去,那是因為諸王自知,寧王文武雙全,有膽魄。諸王遠不如他。可伊王若不去,諸王不免覺得陛下這是厚此薄彼。
朱棣聽罷,嘆了口氣道:朕只怕這個小子若去,必死于刀劍之下,他既不知兵,又不知農,長于深宮婦人……
說到此處,張安世拼命咳嗽。
徐皇后本是傾聽著,她極關注伊王的命運,可聽到此處,不免尷尬一笑。
朱棣自知語失,便打了個哈哈,大笑著道:總而之,這就是一個混賬東西,這樣的混賬,就算是在洛陽,朕都怕他惹出事來,何況還是其他地方。
張安世道:陛下不鍛煉他,如何知道他沒有才能呢不如這樣……就讓伊王殿下即刻出宮,讓他在外歷練一番,再做定奪
歷練朱棣凝視著張安世道:如何歷練
去官校學堂吧。張安世道:伊王殿下去進學,學個一兩年,若是當真可用,陛下再讓他帶衛隊往海外去,若是實在不堪用,再去洛陽不遲。
朱棣卻是猶豫地道:這個小子……倘若去了官校學堂,會不會敗壞學堂的風氣,你可要有所準備。
張安世一臉自信地道:陛下放心,臣保管治得他服服帖帖的。
朱棣便看一眼徐皇后:如何
徐皇后微笑道:這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臣妾乃是婦人,有些事,確實是教導不來的。讓伊王深入民間,沒什么不好。當初……陛下和寧王幾個,不也是被太祖高皇帝,送去了中都鳳陽,深入民間,學習耕種,親近百姓嗎
朱棣頓時一拍大腿道:你說的對,就該如此。
其實這事兒……之所以順利,還是國策的問題。
太祖高皇帝在的時候,是真的希望自己的兒子們,能夠就藩各地,拱衛皇帝。所以對他們的培養,也十分盡心。如徐皇后所,當時朱棣等人,被派往中都,就是讓他們了解百姓的疾苦,不只如此,還請了許多鴻儒,教授他們文學,又命軍中的大將,傳授他們領兵之道。
正因為如此,朱棣這一代人,絕大多數都各有自己的本事。
可此后……等到建文削藩,再到朱棣靖難成功,局勢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建文在的時候,只怕要跳腳,他那皇爺爺,咋把叔叔們一個個培養得跟虎豹一般,怎么就不拿王叔們當豬來養
而對朱棣而,他也深知,培養藩王,隱患極大。
因此便開始有了不成文的規矩,對于藩王,若是想讀四書五經,或者是研究點其他東西,甚至是你荒唐的像伊王這樣,皇帝一般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可伱若是瞎琢磨什么資治通鑒之類的帝王之學,或者是領兵之道,那么……你完了。
如今卻不同了,朱棣要效仿的,乃是周朝的分封制,試圖將朱家人,都派往海外就藩,給予他們錢糧和兵馬,教他們在天下各處建立一個個據點,為將來大明抵定天下而服務。若是藩王們沒有本事,不說被人所笑,而且也難免丟了宗室的臉面。
有了這伊王朱出宮學習為開頭,也算是正兒八經地拉開了大明宗親出海的帷幕。
最后朱棣道:給朕好好地教,不聽話,就狠狠地揍他,你醫術好,打不死就成。
張安世道:是,臣遵旨。
朱棣唏噓著道:張卿和太子一樣,也是寬厚之人啊。
一番唏噓之后,又去探視了趙王一番,這才放下心,領著徐皇后一道擺駕回宮。
張安世則是在這留到了傍晚。
在確定趙王的傷口沒有發炎,這才放心要走,趙王妃卻攔住了張安世,非要張安世吃過了晚膳才準離開。
張安世很是無奈,只好吃了。
趙王妃沒有吃,畢竟不能和張安世同桌,卻是端坐在耳室的簾子后,和張安世說話。
據聞這位趙王妃,也是個厲害的女人,此時先是道謝,而后憂心忡忡地道:殿下現在這個樣子,也不知怎么辦,他又犯下了滔天大罪,父皇一定不肯原諒,我命真苦,嫁給了趙王,本以為一世的榮華富貴,可誰料……殿下一時糊涂,非想跟他的親兄弟分一個高低出來,結果如何呢……
張安世心說,好家伙,果然是個厲害的女人。
尤其是那一句,要和親兄弟分個高低。
這分高低,就等于淡化了和太子的矛盾。至于咬死了親兄弟,當然是說,你看……這是真正的兄弟啊,親的,打斷了骨頭連著筋。
張安世便道:陛下已經恩準,讓趙王殿下去海外就藩了,就和殿下的二兄一樣。
趙王妃聽罷,更是唏噓短嘆:這海外一定很辛苦吧。
是很辛苦。張安世沒有瞞著她,如實道:那都是比瓊州還要遠的地方,怎能不辛苦呢
趙王妃似又要掉淚下來,熟練地取出了手絹準備擦拭眼睛。
卻在此時,張安世道:不過……這辛苦二字,也得分人,娘娘你想,這世上再辛苦,還能苦了王爺嗎寧王殿下,還有我那個兄弟,都來信說,無論是安南,還是呂宋,土地都很肥沃。尤其是寧王殿下,他現在已開始筑城了,前期是辛苦了一些,可后來,該建的也都建了起來,也給護衛的家眷們分了土地,如今又拿大量的糧產、香料,源源不斷的和商行交易,兌換大量的武器以及京城的絲綢和瓷器、茶葉,
我聽說,寧王的王府,占地比當初在南昌時還大。現在寧王在那兒,樂不思蜀……打算休整之后,繼續進兵,征討不臣。那呂宋,可是好地方,占地也大,人口極多,若是將來能全數拿下來,依著我看,這寧王殿下,必是天下最富庶的親王。
趙王妃皺眉道:可寧王是寧王……
張安世明白她的意思,便道:當地的土人,戰斗力都很低下,許多地方都只用青銅的武器呢。只要商行這邊肯供應軍需,只要稍有領兵之才,便可捷報連連!倒是安南人兇悍一些,到現在,還有不肯臣服的人,而呂宋等地的人溫順,再讓儒生,教授他們的漢語,教他們四書五經,將來便是源源不斷的人力和物力。
趙王妃依舊心懷顧略道:打仗的事,殿下倒是略知一二,可是……教化……土人……
張安世笑了:我也料想到了這個情況,所以特意懇請了陛下,說明了情況。趙王畢竟是陛下的嫡親兒子,怎么會不關照呢陛下說啦,讓趙王點將,朝中大臣,但凡與趙王親近的,趙王擬一個名冊來,到時都可一并帶去。而且啊,為了讓他們死心塌地跟著趙王殿下,陛下還下旨,要將他們全家老幼,統統一起隨趙王殿下出發,你看……這不就兩全其美了嗎
呀。趙王妃頗為驚喜,她未必覺得這些大臣有用,可至少卻覺得,這說明了陛下對趙王是有關照的,可見父子之情還在,連朝中的大臣也舍得,這才是親兒子。
張安世則道:我唯一擔心的是,趙王親近大臣不多……若是關系不近的,請人家去,人家肯定是不肯的。
趙王妃似乎覺得這事敏感,可細細一想,都要就藩了,還管得了這個嗎這個時候,若是再還遮遮掩掩,倒顯得不像話。
要知道,將來說不準,還要仰仗張安世商行那兒,給趙王多提供一些輜重和火器。
于是趙王妃道:我聽趙王殿下說,和他交好的大臣不少,有御史周蕓,有翰林院……
她一口氣,報出了數十人。
張安世心里說,好家伙……這還是趙王妃知道的,那些可能關系還沒到位,不是特別親近的,只怕更多。
此時,趙王妃目光炯炯地看著張安世道:這么多人,都可帶走嗎
張安世直接點頭道:這個時候,千萬不能客氣,我大明從來不缺大臣,可這時候,跟陛下客氣了,將來就藩……想要后悔也來不及了。倘若是我,我肯定將這些關系不錯的,統統都指名帶走,不然將來再請奏請,可就難了。娘娘,你要勸趙王殿下,一定不要錯失良機,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
趙王妃道:安南侯所極是,很是在理,無論如何,他們都是進士出身,久在朝為官,帶去了,心里也踏實一些。可若是有人不依,該是如何
張安世微笑道:陛下垂愛趙王,哪里還管別人依不依一道旨意下去,就非依不可。
趙王妃心里了然了。
說話之間,張安世已吃完了飯菜,便道:我還有一些事,需交代一二,趙王殿下……是不是對解公……也很……很……
呀……趙王妃心里猛地咯噔了一下。
這結交尋常大臣,跟結交文淵閣大學士的意義可不一樣,她下意識地就想要矢口否認。
可隨即,定了定神,想到張安世畢竟是錦衣衛出身,這些事,未必瞞得住,便道:倒是有一些交情,這也是殿下和我說的,外頭的事,我一介婦人,也不懂。
張安世哈哈一笑道:我若是趙王,一定要請解公出山。
趙王妃為難地道:可他是文淵閣大學士啊……殿下何德何能……
張安世道:反正這是陛下讓趙王殿下點將,但凡有關系的,不點白不點,就算是解公極力不肯去,想盡辦法推脫,趙王殿下不也沒有損失嗎可萬一解公去了呢,解公可是文淵閣大學士,在士林之中,號召力驚人,他若是肯陪駕趙王,這趙王殿下……到了藩地,只怕當地的文學之士,還有當地漢人,一定心生仰慕。
這不但對趙王經營藩地有好處,而且啊……解公這人,雖不敢說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可這朝野,多少人受他的恩惠,被他提拔過大家都記得他的恩情呢,只要解公去,將來趙王雖遠在萬里之外,可想來,這朝中也有無數人,為趙王殿下說好話。
張安世最后情真意切地道:王妃,這個時候,可不是客氣的時候,咱們得為趙王殿下想一想啊!
張安世的話的確很是在理,趙王妃聽得甚是心動。
一個解公,可比千百個大臣要有用。
畢竟是去萬里之外,若說她心里不忐忑,那是假的。畢竟這不是鬧著玩的,將來趙王要永世在外安家,自然是巴不得能帶走什么是什么。
張安世笑著道:而且我聽說,解公也對趙王殿下,傾慕有加。說不準,得知趙王殿下要召他去海外,他心里還歡喜呢!他常常跟身邊的人說,自己在文淵閣很辛苦,又負責主持這么多大事,真希望有一日,能夠效陶淵明,尋一處桃花源,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解公是高士,不是尋常人,王妃你不可用尋常人的心思猜度他。
趙王妃點了點頭道:說的有理,此事……我定要和趙王好生說道說道。
張安世樂了,心滿意足地道:好啦,我吃飽了,王妃,若無其他事,我便告辭了。
趙王妃便起身,吩咐身邊的宦官送一送,又囑咐道:以后你要常來,王爺不知什么時候就要成行了,什么時候再能回來,只怕難說,大家畢竟是親戚一場,能走動一次是一次。
張安世便道:好,我明日再來探望殿下的傷勢。
說著,便興致勃勃地出了趙王府。
走出王府大門,張安世心情好極了,他慶幸自己又救人一命,阿彌陀佛!
等過了兩日,伊王便獲準出宮了。
張安世親自到午門接了他。
伊王朱見著張安世,便笑嘻嘻地道:還是你有辦法,皇兄總算同意了要讓我出鎮海外,哈哈……
張安世道:那也得看你學業如何,少啰嗦,走吧。
朱點頭,他上了一輛大車。
張安世也鉆進來,對他道:進了官校學堂,不可胡鬧,知道了嗎不然我奏請陛下,必少不了你的苦頭吃。
朱漲紅了臉:我乃太祖高皇帝之后,你怎可看不起人
張安世卻是叮囑道:入學的時候,就不是太祖高皇帝之后了,我給你注冊的學籍是,京城王姓商賈之后之子,你以后叫王。
朱道: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張安世瞪他一眼道:閉嘴。
張安世還是很有氣勢的,朱倒是被震住了,只好道:噢。
朱入學,他覺得一切都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