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朱棣說出這番話的時候。
但凡聰明的藩王們,其實已知道陛下的意思了。
大公無私四字在古時,是一個極高的評價。
因為對古人而,所謂的齊家治國平天下,于家而,家中有嫡庶之分,有長幼之別。于國而,國有遠近親疏;于天下而,天下人分百種,種種不同,想要讓人服氣,而沒有惹來怨聲載道,那么大公無私就十分緊要了。
天下的事,絕不只是靠所謂的賢明二字就能夠概括的。
因為你的能力再高,即便能夠壓得住所有的人,哪怕你文韜武略,有楚霸王的能耐,有諸葛孔明的智慧。
可再高明的手段和智慧,終究也只是暫時壓制住大家的抱怨而。
久而久之,這些抱怨不會消失,只是沉淀起來,直到最終爆發出來。
因此,以德治人,以德治國,以德治天下,這一些話,若是放在后世,似乎早已被人棄之如敝屣。
可實際上,之所以古人做出如此的選擇,絕不只是他們愚蠢這樣簡單。
因為無論是大公無私,亦或者是其他的道德,其本質,就是讓天下人對你產生信賴!
若是連基礎的信任都做不到,那么一切的手段和智謀其實都是空談。
就如朱棣對張安世大公無私的這一番話,本質就是,若是大家都信賴張安世!那么,張安世將來若是再進行藩地的分割,大家也愿意承認!又或者是藩王們產生了爭端和矛盾,有一個大公無私的人出來斡旋,大家也能彼此愿意各退一步!因為他們相信,這個人絕不會偏私自己的對手。
反過來的話,倘若取得不了這樣的信任,彼此之間都不肯服氣,那么爭端就永遠不會停止,那么無休無止的內耗則會一直持續下去。
說穿了,古人的生產力較為低下,承受不了巨大的內耗成本,而所謂的以德治人,本身就是用最低限度的資源,去解決問題而已。
可此時此刻,眾藩王們的心里卻開始犯嘀咕起來。
其實他們雖在藩地,有些事,也頗有一些耳聞,可別小看這些藩王,他們雖在海外,卻也有自己的親信駐扎在京城,每日打探著各種京城里流傳的消息。
陛下早有約束藩王的心思,以往的宗法,已經難以約束宗親了。畢竟現在的宗親們,都遠在天邊,且隨著宗親的日益增多,朝廷已經越發的鞭長莫及。
因此,垂涎這里頭好處的人可不少。
對朱棣的兄弟們而,他們輩分較高,這種事,自己當然當仁不讓。
而對漢王、趙王這樣的藩王而,自己可是陛下的親兒子,做不得太子,卻還不能管理宗親事務嗎
誰曉得,現在殺出來的,卻是張安世。
于是許多人心里頭,不禁空落落的。
可細細思量,既是無奈,卻也不得不承認,這好事落在誰的頭上,大家的心里只怕都不舒服。
反是張安世這么一個‘外人’,居然勉強還能讓人接受!
何況,張安世掌握著不少的軍械和火藥的訂單,做買賣也是好手,不少往返四海的海商,幾乎和他穿一條褲子,在這方面,大家還是對張安世有所求的。
更不必說,此次分割藩地,張安世確實沒的說,最好的一塊藩地,竟不是給自己親外甥,而是先給了鄭王!
當然…………這鄭王腦子不開竅,愚不可及,居然拒之門外,這就不是張安世的問題了。
想到此,大家下意識的瞥了一眼朱瞻埃。
這目光里的嘲諷之意還是很明白的。
朱瞻竣:…….
可雖這樣想,只是大家卻依舊默不作聲,畢竟這些心高氣傲的藩王們,教他們勉強承認是一回事,可教他們歡天喜地地去附議和贊同又是另一回事。
溜的。
便連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的心里,此時也都酸溜
這兩個家伙,乃是心高氣傲之人,當初可是企圖大位的,只不過…………都被吊打了而已。
可爭不過大位,如今連宗親府的位置都撈不著,這就有點尷尬了。
朱棣見眾人默然無,似乎早已洞察了他們的心事,卻只淡淡一笑,溫和地對朱瞻竣道:瞻埃,你說是不是
朱瞻埃此時早已羞愧難當,且剛剛被人戳破,自己阿舅如何關照自己,且自己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現在皇爺爺問到自己的頭上,自己是斷然不能再胡亂語的,否則就屬于是不識相了。
似乎正因為朱棣早已摸透了他的處境,所以讓他開口說這句話,屬實是被拿捏了。
當下,朱瞻埃道:皇爺爺所不差,宗親事務,至關緊要……
朱棣一唱一和道:何止是至關緊要,自諸王分封海外,這宗親的事務,幾乎荒廢了。
朱棣語氣頓了頓,接著道:山高皇帝遠嘛,大家伙兒都在海外熱鬧,朝廷這邊,鞭長莫及,能怎么辦呢現如今,大家都是近親,總還留有一些情面,所以少有齷齪??蓵r日一久,再過兩代、三代,出了五服之后,諸藩王難道不會有爭執嗎,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這宗令府…………要加強不可,宗親的法令,以及諸王之間的調解,都得有。今時不同往日了,以前的規矩,現在不管用,那就得用新的。就如這新政一般,天下的事都改了改,這事關宗親的事務,也不能落下。
話說到了這個份上,諸王誰還敢有什么異議
的天子。
不過朱棣能有這番的憂患意識,果然不愧是歷史上有為
他顯然早已預料,將來的情況必然有變,現在大家還能其樂融融,其一是因為各藩國如今接壤的并不多,主要的精力,也在應付當地土人上頭。其二便是眼下還屬血親。
可往后呢往后可不好說了!
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所以得定下規矩!若是鬧了矛盾,怎么調解若是犯了罪,應該如何處罰
于是諸王紛紛道:陛下所甚是。
朱棣滿意極了,趁機道:這宗親的法令,張卿聯絡人擬定,你是文淵閣大學士,這是你的職責所在。
張安世道:臣遵旨。
朱棣繼續微笑著道:除此之外,設宗令府左宗正,以宗王年長者居之,這左宗令府,就設在京城。此外,再設右宗令府,朕看哪,這右宗正,就教張卿來兼著吧,這右宗令府呢,就折在新洲。左宗正負責發布宗令的公文,核準宗親的事務。右宗令府,則負責在海外督促諸宗親,諸卿意下如何
眾王聽罷,鴉雀無聲。
他們都是精明人,聽了這個布置,大抵就明白,若說左宗令府負責核準和監督的話,那么就形同于大理寺。而右宗令府負責具體的執行,并且擔負駕馭宗親之責,其實就相當于是刑部。
一個是核準的,一個則是干活的。
至于這左宗正和右宗正,自然,名義上是左宗正的地位更顯赫,可實際情況,卻完全不同,因為陛下說了,以宗親之中年長者居之。
現如今,最年長的藩王,已經年屆七十,這樣的精力,更多只是一個花瓶!說穿了,是來鎮著后輩宗親的!
要指望他真干什么活,那是想都不敢想。
何況再過一些年,只怕年屆八十,甚至若是有人長壽來個年屆九十的也未必沒有可能,畢竟年長者居之嘛!老朱家的后人,總會有基因突變的長壽之人,只要還有一口氣,憑著歲數,他就能把位置占了。
反是這右宗正,雖在宗令府地位次于左宗正,卻因為遠離中樞,這宗正府位于新洲,再加上左宗正年富力強,將來勢必宗正大權,要操之右宗正之手。
這一雙靴子,總算是落地了。
張安世連忙謝恩。
諸王亦紛紛附議。
朱棣倒是愉悅了起來,當日盡歡,隨即眾王帶著微熏散去。
過了數日,旨意終于下來。
張安世接了旨意,只不過這一份旨意之后,卻又有一份新的昭告,卻教張安世始料不及。
大明永樂皇帝昭告天下,因皇帝老邁,不能視事,即行傳位太子,歸政退閑。于下月初三,舉行內禪大禮,授璽,尊太上皇。
這個消息,`張安世是沒有絲毫察覺的,也就是說,此事只有朱棣一人敲定,且沒有事先透露給任何人。
這詔書之中,卻還有一些值得玩味的內容:朕有此高壽,乃穹蒼眷佑,天幸也。朕乃戎馬出身,身強體壯,可年至六十時,已倍感精力已大不如從前,以至貽誤軍機,延誤國政!是以,朕當以此為子孫表率,大明天子,年至六十,當尊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