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安身前已經擺滿了各異天材地寶,突然抬起頭,望向坐在對面的茅小冬,問道:茅山主,我其實有個疑惑,一直想不明白。
茅小冬點頭道:問。
陳平安問道:我們浩然天下,既然有七十二書院坐鎮九洲,為什么不是七百二十座是中土文廟做不到,還是至圣先師不愿意這么做
茅小冬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緩緩道:我只說我個人見解,你拿去參考,未必正確,但是可以作為你理解這個世道的一種可能性,如何
陳平安點頭,好!
茅小冬這才說道:關于此事,我曾經與人探討過。如今可能已經不太有俗世人記得,很早之前,嗯,要在三四之爭之前,北方皚皚洲,在昔年四大顯學之一的某位老祖宗提議下,劉氏的鼎力支持下,以及亞圣的點頭答應之下,曾經出現過一座被當時譽為‘無憂之國’的地方,人口大概是千萬余人左右,沒有練氣士,沒有諸子百家,甚至沒有三教。人人衣食無憂,人人讀書,夫子先生們所傳學問所教道理,皆是四大顯學與諸子百家的精粹內容,但是盡量不涉各自學問根本宗旨,不過主要是以儒家典籍為主,其余百家為輔。
說到這里,茅小冬緩了一緩。
說得極慢,極其認真。
以至于茅小冬此刻身為書院圣人,都顯得有些吃力。
陳平安開口問道:學塾先生,是那精心挑選的書院賢人君子
茅小冬搖頭道:當然不是,不然就毫無意義了,因為即便成功,一國風俗最多演變成一洲,可卻會餓死其余八洲,以八洲文運支撐一洲安樂,意義何在所以皚皚洲劉氏在各方監督下,為此前期秘密籌備了將近四十年,方方面面,都必須得到到場的許多諸子百家代人的認可,只要一人否定,就無法落地實施,這是禮圣唯一一次露面,提出的唯一要求。
陳平安好奇問道:最終結果,不盡如人意
茅小冬點點頭,不然就不會有后來的三四之爭了。
陳平安陷入沉思,思考為何會失敗。
一團亂麻。
茅小冬輕聲道:從至圣先師到禮圣,一位闡述仁義道德,一位具體制定規矩框架,為什么
茅小冬自問自答: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也曾請教那人,為何至圣先師和禮圣,在奠定浩然天下的獨尊和正統地位后,依舊容得下諸子百家為何不干脆只留下儒家學問,教化蒼生那個人的回答,讓我這榆木疙瘩,豁然開朗,才知道原來天地如此之大,那人說,道祖在看那個一,所以當初那場作亂余孽,才得以遷徙去往劍氣長城。而我們浩然天下,也沒有對妖族斬盡殺絕。佛祖也只是留下了一句,預那末法時代終會到來,‘從是以后,于我法中,雖復剃除須發,身著袈裟,毀破禁戒,行不如法’。
茅小冬反問道:你覺得這三位,在求什么
陳平安搖頭不知。
茅小冬說道:那人告訴我,他也不知道答案,但也許是希望給世間所有有靈眾生,一種趨近真正意義上的自由,一種你不需要付出額外代價就能夠達到的自由。
茅小冬問道:可曾明白
陳平安老老實實回答:不懂。
茅小冬笑了,陳平安,你沒有必要現在就去追問這種問題的答案。
茅小冬站起身,抬起一只腳,離地寸余,懸停空中,然后往上抬高兩次,當下種種所學,知其根本與真意,循序漸進,步步登高,那么一個人無論站在怎么樣的高位,心都穩。不管那些亂七八糟的旁門左道,最少我們讀書人,都應該是這樣的。
陳平安想起自己在大泉王朝山巔與姚近之所說之事,關于一個個從里到外、從小到大的圈子,會心笑道:這個我懂。
茅小冬坐回原位,笑問道:真懂
陳平安點頭道:真懂!
茅小冬伸出一只手掌,微笑道: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兼具,那就可以煉物了。
陳平安先閉上眼睛,輕輕呼吸一口氣。
一顆金色文膽,安安靜靜懸停在他身前。
陳平安依舊沒有急于以一口純粹武夫真氣,去開灶生火,反而沒來由想起自己年少時在泥瓶巷祖宅的那件事。
二月二,龍抬頭,燭照梁,桃打墻,人間蛇蟲無處藏……
那大概才是陳平安行走江湖的最開始。
那會兒,很多人都還沒有遇到。
但是就那么一步步走,一個一個遇到了。
練拳不辛苦。讀書很值得。
堅持與人講道理,原來是一件未必次次痛快、卻不會后悔的事情。
原來我陳平安也能有今天。
原來寧姑娘的眼光這么好啊
茅小冬怒喝道:心境過于快意了,停一停!
茅小冬差點一戒尺打過去,氣呼呼教訓道:就算有了喜歡的姑娘,也在煉制成功了本命物再去想!到時候誰管你想幾個時辰,是不是樂開了花!沒輕沒重!
陳平安悻悻然,趕緊抹了把臉,將臉上笑意斂起,重新凝心靜意。
茅小冬看似惱火萬分,實則自己心中樂呵著,默默念叨,先生,這件事,弟子做得可還行跟先生討要一句嘉獎不過分吧
————
在東華山之巔,茅小冬與陳平安對坐之時。
書院內還有兩人相對而坐,精通雷法的大儒董靜,與半個弟子林守一。
當天地寂靜停滯,光陰流水出現顯化跡象,董靜皺了皺眉頭,看到林守一的一點秉性靈光即將隨之停歇,一揮衣袖,隔絕出一方小天地,只是這位大儒略顯吃力。
董靜沉聲道:不要分心,與讀書一事一樣,見著了妙不可的圣賢文章,心神能夠沉浸其中,是本事,拔得出來,更見功力。不然一輩子就是書呆子,談什么與圣賢共鳴!
林守一點點頭。
董靜繼續先前的話題,不要急。爭取再多開辟出兩座本命氣府。破境不遲。我們儒家門生煉氣修行,自身體魄的修道資質,算不得最重要,儒家已是浩然天下正統,儒生修行,歸根結底就是修學問二字,我問你,林守一,為何有許多世人明明曉得那么多書上道理,卻依舊渾渾噩噩,甚至會立身不正
林守一沉聲道:不知某個道理、某種學問的根腳所在,自然不知如何去以道理為人處世,故而字字千鈞重的金玉良,到手之后,已是破敗棉絮,風吹即飄蕩,無法御寒,到頭來埋怨道理非道理,大謬矣。
你只說對了一半,錯的那一半,在于許多圣賢道理,本就不是讓世人雙手抓住諸多實在之物,而是心有一處所安歇之地罷了。
董靜欣慰點頭,那么我今日就只與你說一句圣賢語,我們只在這一句話上做文章。
林守一正襟危坐,愿聽先生教誨。
董靜問道:圣人有云,君子不器。何解禮記學宮作何解醇儒陳氏做何解鵝湖書院作何解青鸞國昔年桐城派又是作何解你自己更是作何解
林守一胸有成竹,正要回答這一連串問題。
突然發現董先生轉過頭,望向窗外,比他林守一要分心多了。
林守一猶豫了一下,見董先生沒有收回視線的意思,就跟著轉頭望去。
結果看到一顆腦袋掛在窗外。
董靜怒道:崔東山,你在做什么!
崔東山一臉無辜道:我這不是怕林守一問到了你董靜回答不上的道理,太過尷尬,我好幫你解圍嘛。
董靜伸出手指,怒目相視,你趕緊走!
傳道一事,何等莊重肅穆,結果給這顆臭名遠揚的書院老鼠屎在這里瞎搗亂。
崔東山始終用雙手扒住窗臺,雙腳離地,眨了眨眼睛,我如果不走,你會不會動手打我
董靜平穩了一下心神,正打算對這個家伙曉之以理,然后搬出書院茅山主威脅此人幾句,不曾想崔東山已經松開雙手,那顆礙眼的腦袋終于消失不見。
董靜冷哼一聲。
結果崔東山又一個蹦跳,胳膊擱在窗臺上,哈哈笑道:我又來了。
董靜怒斥道:崔東山,你一個元嬰修士,做這種勾當,無聊不無聊!
崔東山理直氣壯道:我就是快無聊死了,才來你這兒找有聊啊,不然我來干嘛。
董靜站起身,打一架!
崔東山搖搖頭,君子動口不動手。
董靜氣得大踏步走去。
修行雷法之人,尤其是地仙,有幾個是脾氣好的。
崔東山腳尖在墻壁上一點,向后飄蕩而去,揮手作別。
林守一滿臉苦笑。
董靜站在窗口那邊,確定崔東山遠去后,依舊等了許久,才返回原位。
崔東山倒是沒有繼續糾纏,大搖大擺去了幾座學堂和幾間學舍,見到了正在課堂上打瞌睡的李槐,崔東山打賞了這小崽子好幾顆板栗,將一位在光陰長河中靜止不動的大隋豪閥年輕女子,坐在她身前的那張學堂幾案上,為她更換了一個他覺得更符合她氣質的發髻樣式,去見了一位正在學舍,偷偷翻看一本才子佳人小說的漂亮少女,取了筆墨,將那本書上最精彩的幾處羞人描寫,全部以墨塊涂抹掉……
由此可見,崔東山確實是無聊得很。
逛蕩來游蕩去,最后崔東山瞥了眼東華山之巔的景象,便返回自己小院,在廊道中呼呼大睡。
石柔穿著一副仙人遺蛻,能夠行走自如。
沒了最后一顆困龍釘禁錮修為的謝謝,想要行走比較艱難,但是坐在臺階上感受光陰長河的玄妙,還算可以。
崔東山一個毫無征兆的鯉魚打挺,猛然站起身,嚇了謝謝和石柔一大跳。
崔東山突然想起前些年那個名叫李柳的少女,在書院門口那邊,對自己所做的那個恐嚇手勢。
少女看似不諳世事,不知天高地厚。
崔東山后仰倒地,撲通一聲,嘴上哼哼哈哈,一次次出拳,嘖嘖道:江湖共主啊,難怪心比天高。
崔東山閉眼睡去。
謝謝和石柔幾乎同時轉頭望向東華山之巔。
那邊的光陰流水,不知為何仿佛染上了一層浩浩蕩蕩的金黃色彩。
只是石柔一瞬間,就轉頭飛快瞥了眼崔東山。
那天當陳平安說出再想一想之后,她分明看到背對著陳平安的崔東山,滿臉淚水。
崔東山明明已經酣睡,卻打了個響指。
石柔頓時腹部如雷鳴,已經數百年不曾有過的感覺。
崔東山轉過頭,笑瞇瞇提醒道:可別在我院子里啊,趕緊去找個茅廁,不然要么你熏死我,要么我打死你!
石柔悲憤欲絕,飛奔離去。
崔東山在廊道不斷翻滾,嘴上說道:謝謝,你上哪去找一個會幫你擦拭廊道的公子,對不對啊
謝謝只得附和道:謝謝謝過公子。
崔東山趴在廊道上,以鳧水姿勢,從一頭游到了另一端,然后掉轉身形,再來一遍,重復哼唱著蛤蟆不吃水,太平年呦太平年……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