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
信是鐘離契寫給薄春山的?
顧玉汝愣住了,她一直以為是沒有這信的,就是薄春山被人栽贓陷害了,可不有著兩封信,還早就被他燒了,那這信是從哪兒跑來的?
“信你真的燒了?”
薄春山點點頭。
實想想也是,薄春山是南晉東南洋水師提督,鐘離契是北晉水師總兵,如此立的立場,鐘離契若真給薄春山寫了信,薄春山怎可能留在身邊,那不是明擺著給人留柄?
可就被燒的信復重,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提起鐘離契這人,實南晉人并不陌生,他身乃山東登州人士,倭寇當年侵襲大晉沿海一帶,可不光只盯著浙江福建等地,山東離他們更近,也是飽受殘害。
鐘家是世襲的軍戶,鐘離契從小就展『露』勇武的天資,成年后就子承父業,繼承了父親百戶的軍銜。
他在登州抗擊倭寇,一路從百戶升到登州衛的指揮,立下無數戰功。當年因他作戰勇猛,抗倭十分有經驗,還被調來過浙江一段時,由于登州那也需要一員大將頂著,后來回去了。
然后便是大晉一分為二,山東在淮水之北,成了北晉,而鐘離契自然也就不是南晉之臣了。
至于他為何會給薄春山寫信?
實當時薄春山收到他的信后也很詫異,畢竟雙方是敵關系,為將帥者是忌諱與相陣營的人有任何牽扯,一不小心就會被扣里通外敵的罪名,這鐘離契的膽子可真大!
這是薄春山當時收到他的信后,第一感覺。
而鐘離契的信中也沒說什么,表達了一下薄春山在平定倭寇之中做的貢獻,贊揚他思路,平倭之前先解決沿海一帶海商和海禁問題是的,整封信里都是薄春山的贊詞。
當然,即是贊詞,薄春山也不可能回他的信。
于是來了第二封。
從第二封信開始,鐘離契就展話嘮的質了,他似乎想跟薄春山套近乎,卻不知該說什么,信里大篇大篇風景山水當地人文和觀后心得,頗有點‘我很想跟你交朋友,于身份關系,我倆不能聊那些敏感話題,不如就拉拉家常’的意思。
而之后的信里差不多都是這意思。
這期薄春山從沒給他回過信,每次他的信來了,他也是看完就燒,如是持續了兩年,兩年里薄春山差不多總共收到方的六封信。
在后一封信里鐘離契說應天不是什么好地方,那些勛貴世家盤根錯節太深,有志者難展抱負,反而會身陷無謂爭斗中,他當年深有感悟,讓薄春山若是有意可以來北晉,北晉這絕不會虧待他。
這封信正好是去年發來的,也就是康平帝有意召薄春山回應天,而薄春山不想回去,說再拖拖那時候。
當時薄春山看了信,心想此人總算『露』自己的目的了,同時覺得北晉南晉的監視可真深,連他要去應天都知道,心里打定主意若是此人下次再讓人送信來,直接銷毀不再看,不過自那封信后,鐘離契就再未給他傳過信,薄春山倒也漸漸忘了這人。
“也就是說在有兩情況,一是信不止這封,另封的內容比這兩封更敏感,偏偏都沒,反而了這兩封。二是明明所有信你都燒了,偏偏憑空冒兩封信來。”
薄春山點點頭道:“他們問話時,我借機看過那兩封信,確實是此人筆跡,而且信的內容大致跟原樣差不多。”
為何會說差不多?
是因為薄春山只大致記得信里的內容很無聊,不記得無聊的具體內容,只有大致的印象。
先不提這,既然筆跡的,內容也的,說明信是自鐘離契之手,被仿冒的可能『性』不大,也就是說這兩封信的和北晉有關。
北晉為何這么干?
自然是想用反計,想破壞康平帝和薄春山的君臣之誼,結合之前齊永寧和李雅清的做法,這兩件事也能應。
至于為何只了這兩封內容不是那么敏感的信,偏偏敏感的、可能讓薄春山背通敵賣國罪名的信沒有?
可能北晉并不想薄春山死,只是想讓他和康平帝離心,南晉失望。
失望了以后呢?
自然是改投北晉。
北晉很想挖南晉的墻角,從鐘離契連續兩年鍥而不舍給薄春山寫信,到眼前這局面,無不在透『露』這訊息。
開元帝似乎薄春山看得很重,覺得南晉若是失去他,北晉可能不用再忌憚南晉,所以才會花費如此大的功夫,繞了這么大圈子來行事。
先來明的,明的不行,那就來暗的。
給你布死局,死局里還留了條生路,同時還可以考驗康平帝是否信任薄春山,是否忌憚他,會選擇順水推舟坐視不管等等……有點無所不用極的味道,還挺考驗人心,挺像開元帝的手筆。
那么在就了一很大的疑點——
在此之前,顧玉汝一直以為是朝中那些大臣勛貴們覺得薄春山擋了他們的路,才會栽贓陷害于他。因為不管是從之前流的散播,還是事情發生之后,想讓薄春山和邵元龍卸職避嫌,都說明是這些人的手筆,他們是沖這兩位置來的,沖著水師,沖著海貿易來的。
可和薄春山見面后,她才發信竟然是北晉的手筆,因為只有北晉才能原樣再造兩封鐘離契的手書。
那么問題就來了,南晉這些勛貴大臣們是和北晉聯手了?
聯手一次,費這么大的力氣,就為了搞掉一薄春山,而且人還沒死,至今還好好活著?
總有一佛朗機炮打蚊子的感覺。
而且他們是怎么聯手的?是通過了北晉的節團,還是李雅清和安陽侯府的關系?
想到李雅清,想到之前安陽侯府帶著李雅清入各家,以及潘皇后召見李雅清的行舉……
顧玉汝忍不住打了激靈。
她有一感覺,事情肯定沒有這么簡單,絕不僅僅只是為了害薄春山這么簡單!這些人肯定還有別的圖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