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龍鱗卻曾經,鏗鏘落地猶如碎冰,一片鱗一寸心,故事飄搖我不忍聽,將民族的命運,昂首抬起再次復興,游天地尋龍鱗,龍的血脈蔚然成林……”
張恒和趙金麥在云南整整玩了半個月,與之前在西疆完全不同的好山好水好風光,讓人不禁流連忘返。
離開云南之前,兩人最后又去了龍陵縣,瞻仰了松山抗戰遺址。
在這個遺址上,有一片中國遠征軍雕塑群,里面分為將軍、夏裝士兵、秋裝士兵、冬裝士兵、駐印士兵、娃娃兵、女兵、跪射兵、炮兵、在世老兵、戰馬、吉普車12種方陣。
其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有兩個方陣,一個是老兵方陣,里面都是七老八十的垂垂老人,為了保家衛國,毅然投身戰場。
還有一個就是在短視頻平臺上非常有名的娃娃兵方陣,他們最小的犧牲時只有幾歲,最大的也不過才十四五歲。
還在撒嬌的年紀,當年這群孩子卻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沉重的責任。
他們在戰火中成長,他們在硝煙中堅強。
可以想象,當時的他們眼神中,或許也有恐懼,但更多的是堅定和勇敢。
因為他們知道,背后是家鄉,是家人,他們不能退縮。
作為孩子,他們會害怕,會流淚,但他們知道,只有堅持下去,才有希望。
身軀雖然幼小,但他們的勇氣和決心卻足以撼動天地,他們用稚嫩的身軀扛起比自己還高的槍沖上戰場,對一個民族來說是何其悲壯。
本應該是在父母庇護下無憂無慮的年齡,這群孩子卻義無反顧地拿起槍沖上戰場,冒著炮火與敵人廝殺,面對遠比自己強大的敵人時,沒有一個退縮。
最后這1000多個娃娃兵獻出了生命,那一刻他們不只是孩子,而是一名軍人。
他們沒有機會上學,甚至沒吃過一顆糖果,也不知道什么是游戲,卻在國家最危難的時刻挺身而出,奔赴戰場,在一個小學生的年紀,毅然決然地赴了國難。
當時曾有外國記者采訪他們,問到:“以后戰爭勝利了,你最想做什么?”
一位小戰士回答:“中國一定會勝利,但是那時候……我應該已經死了吧!”
令人聞之淚目。
如今山河無恙,人間皆安,活在當下的人更不應該忘記他們,是他們的犧牲,才贏來了今天的和平,換來了現在的孩子可以被捧在手心,接受良好的教育。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在負重前行罷了!
離開龍陵縣,隨后兩人又前往了下一站邊藏。
到邊藏的當天,已經是臘月二十九,馬上就要快過年了。
家里打來了電話,都沒把倆人叫回去。
因為這個,妙妙還老大不高興,出生到現在,這還是父母第一次在過年的時候,沒陪在她身邊。
按照最初的計劃,兩人是準備在拉薩隨便找個地方過年,然后再駕車前往上海。
最后由上海返回京城。
到了那個時候,李琳暄的月份大了,單位也該安排她回家養胎。
可計劃趕不上變化,兩人剛到拉薩,就遇上了來邊防部隊慰問的文工團。
隨后就一起前往了軍營,大年三十這天,直接和邊防部隊一起過年了。
帶隊的團長是張恒的戰友,主動提出來,張恒也不好回絕。
食堂內,桌上已經擺滿了豐盛的年夜飯,文工團的戰友們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紛紛亮出了自己最近拿手的節目。
張恒自然也不能閑著,一首《天地龍鱗》,直接把氣氛推到了頂峰。
“同志們,首長唱得好不好?”
張恒退伍前是正團級干部,這一聲首長自然當得起。
“好!”
“再來一個要不要?”
“要!”
武器都更新換代好幾次了,可部隊拉歌的套路,還和幾十年前一樣。
戰友們這么熱情,張恒自然不能掃了大家的興。
于是一首接著一首,只要有戰士點到,張恒就唱。
他也沒想到,幾十年前的歌,現在這些年輕的戰士居然了解得這么清楚。
“好了,好了,今天可是大年夜,炊事班的同志準備了這么豐盛的年夜飯,你們總不能讓我干看著吃不上吧?”
張恒已經連著唱了十幾首,再唱下去,等會兒就只能白水煮面條了。
聽張恒這么說,戰士們也都笑了。
下了臺,文工團其他戰友立刻頂上。
戰士們辛苦守衛邊防,作為部隊的文藝工作者能做的也就是盡可能的讓他們能在除夕這天過得開心。
“營長同志,我有一個請求。”
剛坐下張恒便開口對著身旁的營長說道。
“首長,有什么要求盡管說。”
“我想……明天巡邏的時候,能不能和戰士們一起去。”
“這……”
張恒這個請求還真是讓營長為難了。
倒不是因為張恒不是現役人員,不能參與邊境巡邏。
之前也經常有下部隊慰問的人員,前往最前沿的哨所。
營長之所以為難是因為……
最近阿三哥又有點兒不老實,年前曾幾次和邊防部隊發生摩擦。
雖然最后都被他們給打了回去。
可也因此導致局勢變得十分緊張。
阿三上躥下跳的繞著世界找幫手,就好像東大真的欺負了他們似的。
部隊首長幾次下達命令,要求邊防部隊加強戰備,隨時應對有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
雖然外界普遍認為,阿三哥沒有那么大的膽量,敢和東大動武。
但是,涉及到國家安全問題,不能將希望寄托在對方不敢動手上面。
部隊要做的是,做好完全的準備,不給任何人可乘之機。
再者說,阿三哥那被恒河水泡過的腦子,誰知道什么時候突然發癲。
連科莫多巨蜥都不放過,汽車排氣管子都能玷污的人種,就不能用正常人的思維去理解。
這種局勢下,營長哪能放心讓張恒參加邊境巡邏。
更何況,張恒都這么大歲數了。
“首長,您這個要求,我恐怕沒辦法滿足。”
營長的反應,張恒并不意外。
“營長同志,這不是首長的要求,而是一個老兵的請求,希望能到曾經戰斗過的地方去看一看。”
張恒當年跟隨文工團來邊防部隊慰問演出,也曾和戰士們一起巡邏戍邊。
正是那一次,張恒遇到了突發狀況,20人遇上了300頭阿三。
結果是……
狼牙棒掄得虎虎生風,我方大獲全勝。
張恒還因此立了個個人二等功。
這可不是在文藝宣傳戰線上得到的榮譽,而是實打實的軍功。
“首長,我要確保你的個人安全。”
張恒如果是現役軍人,提出這個要求還有的商量。
畢竟不能打擊軍人的戰斗積極性。
可張恒已經退伍了,是被文工團給拉來的。
說白了,張恒現在就是個老百姓,玩命的事,哪能讓老百姓沖在前面,我軍自成立那天起,就沒這個規矩。
從來都是,遇到戰事,當兵的上。
個人安全?
聽到這話,張恒有些不爽。
最近可沒少被趙金麥喊“老頭兒”。
51歲怎么了?
張恒覺得自己還年輕著呢。
系統加持過的生命力,誰能輕易奪了去。
“營長同志,我再次向你申請,參加明天的巡邊任務,請批準我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