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連蔓兒的打算是讓連枝兒帶著大寶,都在她這里住,是連枝兒堅持不肯的。連枝兒也有她自己的道理,吳玉貴、吳王氏還有吳家興都是客,而且還是第一次來府城,第一次住進松樹胡同的宅子,連枝兒覺得,她不能自己來跟連蔓兒住,還是一家人一起住著更方便些。
這個更方便些,自然不是指她自己,而是指吳家的一家人。
當時連枝兒一說,連蔓兒就明白了。連枝兒是擔心吳玉貴、吳王氏和吳家興在這住的有什么不痛快的地方,雖然連蔓兒和張氏早就說了,一切都安排的妥妥當當,也會挑選妥當的人過去伺候,但是連枝兒還是擔心。
連蔓兒就沒有勉強,反正一個宅子里住著,要見面也沒什么不方便的。
只不過,再把連枝兒安排過去之后,連蔓兒和張氏就都有些感慨。
“你姐啊,是老吳家的人了”張氏咕噥著對連蔓兒道。
連蔓兒何嘗不是這么想,她甚至還琢磨了一下,如今在連枝兒的心里,她能排在第幾位。不過,這個念頭在她腦子也就是一閃而過,過后自己也覺得有些好笑。
人生中,許多變化是不能避免的。只能不斷的去適應,不斷的調整自己。
而連枝兒的這種做法,連蔓兒也能夠理解。連枝兒這么做。其實對她自己,對她的家都是有益的。而且,也很符合連枝兒的個性。連枝兒心眼實。做事也不會耍手段。她這么做,一方面是融入了吳家人的身份當中,看重她自己的家庭和家人,另一方面,對于娘家人她也并不見外,不會去考慮太多的事故。因為她知道,不管怎樣。娘家人不會和她生分,在娘家人面前,她總是可以做單純的自己。
連枝兒做了媳婦的人。不那么自由了,不住連蔓兒這,連葉兒一個小姑娘卻沒什么牽掛,高高興興地住在了連蔓兒這。連葉兒完全不用擔心趙氏。趙氏跟著李氏住。
這天晚上。松樹胡同內宅后院燈火通明,張氏的屋里一直熱鬧到三更時分。大家都高興,雖然都勞累,但是誰也不困。
張氏更是精神抖擻,一邊跟李氏等人說話,一邊隔一段時間就打發丫頭去五郎的新房那頭打探消息,看五郎和秦若娟睡下了沒有。
“別太往跟前去,”張氏囑咐小丫頭。“就在遠處瞧瞧,熄燈睡下了沒有。”
丫頭去了三回。每次回來都稟報說五郎新房里的燈還亮著,伺候的人也都在。
“這天頭可不早了,咋還不歇下那?”張氏就道。
“婢子看那樣子,大爺應該還沒歇下,就走近看了看。大爺和大奶奶說話那。”小丫頭就告訴張氏道,“大爺和大奶奶嘮家常,還談論學問,嘮的可好了。大爺還讓人給大奶奶送吃的,婢子沒說是太太讓婢子去的,就說是婢子自己沒事,碰巧路過,想看看新娘子”
這小丫頭顯然也是個聰明而且好事兒的。
一屋子的人就都笑,都夸說五郎知道心疼媳婦。
“你也不用跟著著急,有啥可著急的那。”吳王氏就笑著對張氏道,“人家小兩口有話說,那就是感情好。感情好了,別的事,那還用擔心。”
張氏想了想,覺得確實是這么一回事。不過,等了一會,她還是忍不住又打發了小丫頭過去。等小丫頭回來告訴她,五郎和秦若娟還沒睡的時候,張氏又著急了。
“去到廚房,端兩碗紅棗蓮子羹過去,就說我的話,今天都累了,讓他們早點歇著。”張氏就想了一會,向小丫頭吩咐道。
“兩個都年輕,我怕他倆不好意思,我催一催,沒別的。”打發了小丫頭,張氏還特意跟李氏等人解釋了一下。
大家又是一陣的笑。三更時分,張氏聽小丫頭說五郎那邊已經歇下了,她這才放心,又陪著李氏等人說了會話,大家才各自散了。
第二天,連蔓兒早起,洗漱后,也挑了套喜慶顏色的衣裳穿了,就往張氏的屋里來。
連守信和張氏今天比平時起的還要早,也已經收拾利落了,夫妻倆滿臉的喜氣,隔著小炕桌在炕上對坐。很快,小七也來了。姐弟倆就在挨著炕沿的椅子上坐了。
隨即,外面小丫頭就進來稟報。
“大爺、大奶奶來了。”
五郎帶著秦若娟來見翁姑了,這個年代的成婚禮,除了成親當天的拜天地、入洞房,還有第二天拜翁姑敬茶這一環節,伺候,新媳婦才算正式如門,成為夫家的一員。
“快讓他們進來。”張氏忙就吩咐道。
小丫頭打起門簾,五郎和秦若娟兩人走了進來。地下,早就有小丫頭鋪上了厚厚的錦墊。五郎和秦若娟進來,就到錦墊上跪了,給連守信和張氏磕頭,口喊爹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