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兒三個吃過了飯,依舊是秦若娟帶著人收拾。等丫頭們端上茶水來,秦若娟又親自捧了,先奉給張氏,然后奉給連蔓兒。
“你也坐著吧,估計前頭的宴席還得吃上一陣子,咱們沒事,坐著嘮嘮嗑。”張氏就笑著對秦若娟道。
“是啊,嫂子,你坐我這。”連蔓兒也笑著,讓秦若娟到自己身邊坐。秦若娟進門后,每天都來張氏跟前伺候,也幫著張氏和連蔓兒做些針線。作為小姑子,連蔓兒的感覺很不錯。她心里還想,怪不得大家都樂意早點娶媳婦。像這樣分擔家務,照顧老人,一個能干的媳婦的作用不可小覷。
秦若娟見張氏和連蔓兒都這么說了,才過來到連蔓兒身邊坐下,也端了茶慢慢地喝。
“咱這縣城里頭,當然是比不上府城,可也挺熱鬧的,有些能看的東西。這兩天是不行了,明天咱們就得回老宅。等咱們回來的時候,讓我哥好好帶咱們逛逛。”連蔓兒就向秦若娟介紹起錦陽縣城的一些特色事物。
秦若娟認真的聽著,不時點頭,或問上兩句,聽到連蔓兒說要五郎帶她們逛逛,嘴角就忍不住往上翹,那是經過掩飾去掩飾不了的笑意。
小兩口新婚,正好的蜜里調油一般。看秦若娟在一家人面前如此殷勤,連蔓兒覺得有相當的一部分是因為愛屋及烏。
而這樣。自然沒有什么不好。連守信、張氏、連蔓兒和小七對此都喜聞樂見。
“對,讓五郎帶你好好逛逛。”張氏也說道,“縣城里有幾家鋪子的東西都不錯。挑好的,不比府城的差。你稀罕啥,就讓五郎給你添置點啥。”
娘兒三個說著話,到掌燈時分,前面的宴席終于散了,連守信、五郎和小七回來了。
五郎就告訴連蔓兒,宴席上。進一步確定了新建學堂的事情。他們這邊,將調派能干的管事,由縣衙的人配合。選定學堂的地址,等開春凍土融化,就開始打地基動工。
“知縣大人還說明天要陪同蔓兒回家,我替蔓兒回絕了。”連守信道。
“回絕的對。”連蔓兒就道。她這次回來心里還想像往常一樣。并不像鋪張排場。而如果錦陽縣的知縣陪同她回家,那必然會驚動鄉里。
“我也說那是蔓兒的意思,知縣沒敢堅持。不過,他說,明天還是要派人,說是護駕”五郎也道。
既然做了縣主,有些東西也就身不由己。這種官樣文章,連蔓兒并不喜歡。卻也不能夠完全禁止。
一家人說了一會話,張氏就說時辰不早了。
“都早點歇著吧。”張氏說道,還特意看了五郎一眼,“今天趕了一天的路,明天一早還得坐車。五郎,你照看點你媳婦,她第一次來。”
以前,一家人晚飯后說說話,張氏從來不會第一個說要散。如今卻不同了,連蔓兒和小七坐在旁邊,相互交換了一個眼色,都抿嘴笑。
秦若娟也是個聰慧的女子,雖然這些天,多少有些被小姑子和小叔子取笑慣了,這個時候臉上還是有些微微的發紅。倒是五郎,畢竟是個男人,且平時習慣了弟弟妹妹的促狹,此刻面上并沒什么異樣的表情。
就這么著,一家人都含笑各自回房歇息。
第二天一早,就有縣衙的人來伺候。連蔓兒早起梳洗了,一家人吃過早飯,再次坐上馬車,往三十里營子來。
從縣城到三十里營子這一段都是寬闊的官道,一路走來,前面有縣衙的人開道,很快就到了青陽鎮上。五郎和小七棄車騎馬,到連蔓兒車前來稟報,說是青陽鎮、三十里營子,還有臨近村鎮的人都在路兩旁迎候,從青陽鎮到三十里營子一段的官道兩側都站滿了人。
連蔓兒坐在車上,有些無奈。大家來迎候她,自然是出于尊重。可是好奇心,看個熱鬧的因素也絕不少。
鄉下地方,平時的娛樂少之又少,大家都喜歡湊個熱鬧。曾幾何時,這些看熱鬧的人中,也有過她的身影。比如說沈六帶人來三十里營子的時候。
對于這種情況,連蔓兒心里早已經有了準備。她不方便下車,只能讓五郎和小七給眾人帶話。
“一眾人全面免禮”人群里老少都有,冬冷寒天的,行大禮難免受寒。另外,還要告訴眾人,一會大家都可以去開明學堂,喝上一碗熱粥,吃兩個包子,去去寒氣,同時,還可以領取一份賞錢。
在此之前,因為估計到會有合村相迎這種事情,連蔓兒已經先打發人回老宅做了安排。務必要讓大家高高興興的來,更加高興的走。
等五郎到前面將話傳達了,連蔓兒在車內就聽見四下人們的道謝和贊頌聲。
一會去領粥、包子和賞錢的人肯定不少,這將又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不過,這些銀錢花在這里,連蔓兒一點都不心疼。從車簾的縫隙里,她能看到人群中有不少穿著粗布衣裳的小孩子。
她,還有連枝兒、五郎和小七,也曾穿過同樣的粗布衣裳,過著同樣的生活,能夠給這些小孩子帶去一點點歡喜,連蔓兒就覺得比什么都值了。
馬車一路前行,最后下了官道,在御賜牌樓前停了下來。一家人紛紛下馬、下車。從縣城出來的時候。大家都特意盛裝裝扮了,下了車來,連蔓兒還整了整衣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