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段興和后,青平公主當晚便住宿在譚州知府家中,誰知被梅山教扶教主擄入梅山,一關就是三年。
公元976年,青平公主的父親趙匡義即位,改年號為太平興國元年。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加上公輸青云不擅官場之道,公主也不在朝中,很快被人陷害,革職抄家,風光不過兩年就又一貧如洗。他流落街頭,靠為村民打些小家具謀生。一日,他游歷到武當山,但見山勢峻拔,溪澗曲折,叢林環繞,百鳥歡騰,不覺迷醉。他拾級而上,直達紫宵宮前,只見殿前一座水井井蓋上躺著一位老道士,衣衫襤褸,須發雜亂。
他正要入殿,道士坐起身來說:“先生可是公輸青云?”
“正是在下!”
“你這一生想得到什么?”
公輸青云一怔,回想這一生,無妻無子,孤苦無依,顛沛流離,晚年一舉入朝,官居一品,但一年后又遭革職抄家,貶為庶民,實在是生無可戀,死無可依。如今被道士猛然一問,當年欲要建立道觀,將《魯班書》發揚光大的雄心,回想起來竟顯得灰敗慘淡。他茫然回答道:“年青時,祖先告訴我,在巫彭山頂有一對黃鳥,若取之煉制成丹藥,將是修習巫術的曠世輔材,于是,在下便欲赴巫彭山頂建一所道觀,守護黃鳥,廣收門徒,令《魯班書》傳于天下,無奈在下此生窮困潦倒,一直未能如愿。”
道士又問:“你封為朝中一品大學士時,錢財應有盡有,為何不建?”
公輸青云無語。
“可見你一生所追求的不過是功名利祿,而并非發揚光大《魯班書》。”
公輸青云無以對。
“可知你這一生為何窮困潦倒,孤苦無依?”
“在下知道魯班先祖對《魯班書》立下了詛咒,后人習《魯班書》者必定貧、病、孤,但我想要改變命運,因而不斷努力,但功名終究是曇花一現。唉——”
道士念誦道“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乎艮。”又說:“世事萬物皆有規律,你何不順其自然?”
魯班術也是道教一支,公輸青云自然知道他在說八卦的周流運行,有一定程序,也在暗喻魯班的詛咒已成必然,不可更改,不應強行改變。公輸青云學道五十余年,此刻頓然醒悟,遂拜伏在地,叩首道:“在下枉活半百,今日蒙真人點化,心智立開,懇請真人收了在下,在這道觀之中,修真悟道!”
道士微笑點頭,立即扶他起身。此后公輸青云便留在了武當山。
太平興國二年,青平公主在宋軍征伐梅山時,為勸父皇罷兵,終于返回汴京。然而,趙匡義為平息邊患,報奪女之恨,早立下誓要殺盡梅山教民,哪里肯就此罷兵。三月后,扶教主在黃虎山峽谷兵敗被擒,部從皆被腰斬,扶教主也被斬首,拋尸荒野。青平公主聞訊,自責不已,竟離宮出走,找到公輸青云,一起在武當山頂修習道法。
可憐大理國三王子段興和,興沖沖地前來宋國求親,公主卻已被蠻民囚禁。他力主圍剿梅山教,出兵出物,打了幾年,方才救回公主。誰知公主負疚太重,竟對他閉門不見,不久就去了武當山。段興和是一位癡情公子爺,他帶著一位老仆從孫傳悅在武當山下結廬苦等,整日農耕垂釣,甘心過那貧寒生活。孫傳悅便是神兵的鼻祖,他精通巫法,練就刀槍不壞之身,對大理王室又忠心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