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會因為幼時的苦難在發達后走上一個極端,不愿意去回憶自己曾卑微的一切,但也有人會不斷的去提醒自己記住那些苦難,努力讓更多的人避開那些苦難。
穆博文無疑屬于第二種。
他聰明卻不驕傲,他一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因此能腳踏實地的朝著目標一步一步的往前走。
自他三歲記事起他就知道,家里是因為他和母親才過得那么艱難的。
看著年幼的姐姐背著弓箭在雪夜里跟著父親進山狩獵,幼小的穆博文學會了傷心。
整個臨山村只有穆家一家獵戶,就算村民和善,小小的穆博文也總能聽到一些關于自家的事。
那些大人以為他小不懂,所以并不避諱他,于是他知道打獵是很危險的,那是拿命去賭的行業,不僅比不上種地穩定,也比不上種地安全。
他還知道,原來他們家本可以過得更好,卻因為他與母親要常年吃藥,所以不管父親和姐姐如何努力家里都存不下錢。
當時幼小的穆博文并不理解為什么父姐不去種地,種地不是既穩定又安全嗎?
當時他雖疑惑,卻不怎么過心,因為在孩子的心里,丟命的危險就和出一次遠門一樣,并沒有什么具體的概念。
直到他五歲那年經歷了戰亂。
那時候他才明白什么叫做死亡,昔日的小伙伴消失后再也沒回來,以前的叔叔嬸嬸死后也不見了,甚至大家都不再提起他們,就好像他們不存在過一樣。
而他們的家人卻因為失去他們而悲痛交加,特別是成為孤兒的孩子,他們甚至連那個冬天都有可能熬不過,因為不再有為他們遮風擋雨臂彎,他們只能自己熬下去。
那時候穆博文是恐懼的,他想,如果有一天父親和姐姐都不在了,他會怎么樣?
是不是就會像那些小孩一樣卷縮在墻腳,只能用一雙大大的眼睛注視著過往的人,希望能有人大發善心的給他一口吃的?
因為懷著這樣的恐懼,穆博文有一段時間特別的黏姐姐,當知道他們一家要入軍籍時他并不傷心,甚至還有些高興。
因為他們家有地了!
有地就可以種糧食,父親和姐姐就再也不用天天進山打獵了,那他們就不會那么危險了。
天真的穆博文以為他們一家可以長相廝守了,然后他才發現事情遠沒有那么簡單。
比如,父親和姐姐連作物都分不清,更別說種地了,而種地也是有風險的。
如果說打獵是靠山吃飯,那種地就是靠天吃飯了。
他們的運氣算不上好,第一年就遇上了干旱,他看著姐姐每日都去搶水灌溉,明明才十歲,卻每天晚上都趴在床上偷偷的自己捶背。
這些他都一一記在心里,把那顆小心臟堆得滿滿的。
穆博文從不是強勢的人,他更愿意去襯托別人,比如他的親姐姐。
姐姐的愿望是培育出良種,讓糧食高產,然而種植糧食并不是有良種就夠了。
技術,天時和地利一樣都不能少。
姐姐在培育良種時已經很注重改良種植技術了,但天時和地利是不能控制的,除了良種與技術外,農戶想要豐收還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天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