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這么晚,并非是為了裝逼,只不過源于寶音的性格。他只是一個武者,一個跤手,他的目的只是為了戰(zhàn)勝對手,而不是擺在賽臺上被別人觀賞的。他甚至不在意勝利之后被人祝賀,因為他需要的只是印證自己的跤術是草原最高的,就這么簡單。
易軍仔細看了看,發(fā)現(xiàn)這個寶音大師果然不凡。雖然看不出確切的實力,但是走路時候那下盤功夫一看就不是吹的。穩(wěn),太穩(wěn)了!對于一個跤手而,下盤功夫代表著身體的穩(wěn)定程度,而身體的穩(wěn)定程度往往決定著一場摔跤的勝敗。
易軍覺得,自己見過的所有人當中,恐怕也只有兩個人能在下盤功夫上勝過這位寶音大師。
一個是以下盤沉穩(wěn)而馳名天下的那位傳奇——“不動明王”蔣佛音!那老家伙的下盤功夫真不是吹的,令人望而生畏。傳奇,步入這個境界的大高手,都會將自己最出色的一種潛能以更加夸張的方式爆發(fā)出來,蔣佛音在這上面令人望其項背,本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至于另一個可以在下盤功夫上勝過寶音大師的,恐怕也只有那位被易軍親手埋到地底下的易三爺了吧?反正除了這兩位,易軍還真沒見過第三個。
只不過,寶音大師和傳統(tǒng)膘肥體壯的青蒙跤手不同,他的體型略顯矮小,甚至有點偏瘦。在摔跤之中,按說這種體格是有點先天不足的。但是當年的二弟巴特爾卻告訴過易軍,可千萬不能這么認為。在一般的情況下,人高馬大的跤手確實占盡了便宜,可真正到了一定的境界,那些身材瘦小的跤手反更加的難纏。那些跤手往往擁有和他們身體幾乎不相匹配的驚人力量,偏偏又技術精湛、靈活之極。面對尋常人高馬大的跤手,他們的靈活性能把對方的力道給活活的耗竭。
想當年在滬海灘驚艷一時的摔跤大師丁金龍,據說就是這樣一位老爺子。身材瘦小低矮,到了晚年甚至只有百十斤的體重。但是在滬海灘五角場打擂,丁大師卻活生生把三百斤的俄羅斯大力士給摔下了拳臺。
見證者后來甚至添油加醋的形容,說丁大師背起那樣一個大塊頭,就像是背麻袋一樣輕松,一甩手就將那個狗熊一樣的大塊頭摔得哇哇直叫。或許有些傳得過火兒了點,但那一場五角場擂臺賽,讓人明白了一個頂級的摔跤大師是極其恐怖的,而且決不能以身材是否高大來簡單斷定一位跤術大師的實力。
而這位寶音大師,肯定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
寶音大師步子沉穩(wěn),一不發(fā),甚至不理會拳場近百人的呼嚎。他的目光只盯著已經上臺的查干巴拉,目不轉睛。易軍覺得,這種像狼一樣的對手,最難纏。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