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州城不如長安繁華,如果拿后世比喻,大約是首都與省會的區(qū)別。
論年代久遠,并州卻能與長安媲美。
相傳大禹治水后,分中國為九州,并州便是九州之一。大唐疆域內(nèi)所有的城池幾乎以“州”為名,但并州是正宗原汁原味旳“州”,大禹時期便有了。
上古名城,必是人杰物靈之地。
所以并州城內(nèi)雖不如長安繁華,但街上來往者,多有文人書生并肩閑談緩行。
李欽載與一眾官員步行前往酒樓,這是李欽載堅持的。
他必須看一看這座城池里的氣象,而觀察一座城池最便捷也是最直觀的方式,便是看街頭的百姓行人。
街上自是眾生相。
文人書生固然從容不迫,可并不是所有人都從容不迫。
那些布衣百姓可就沒那么文雅了,李欽載觸目所見者,百姓們皆匆匆而行,面有憂色,而街邊一些諸如糧店米店之類的商鋪外,總有一些面帶饑色的百姓徘徊游弋。
街上并不繁華,許多掛了招牌的店鋪不知為何已關(guān)門上板歇業(yè)。
更反常的是,巡城的軍士特別多,李欽載從刺史府出門,走了不到一炷香時辰,已見到五隊巡城執(zhí)戟軍士從街心路過。
這種高頻率的巡街規(guī)模,縱是國都長安也不曾有的。
城里走了一炷香時辰,李欽載的眼睛已經(jīng)看到了很多,他所看到的東西,比奏疏和百騎司的情報里述說的更生動,更直觀。
這座城的繁華,似乎被人刻意地粉飾過,光鮮亮麗,像影視劇里的道具板,糊弄一下觀眾就好。
不動聲色地繼續(xù)與王實賦等官員一路談笑,來到一座頗為豪華的酒樓前。
酒樓內(nèi)空蕩蕩的,不知是因為沒有客人,還是有官員提前清場,酒樓店家陪笑站在門口向李欽載行禮,殷勤地將眾人引入酒樓內(nèi)。
酒宴開席,不僅有山珍海味,居然還有一群舞伎在堂內(nèi)翩翩起舞助興。
剎那間李欽載竟有了一種錯覺,仿佛自己置身于長安城的權(quán)貴夜宴,而非旱情告急的危城。
一切都很正常,正常得仿佛并州城內(nèi)沒有任何問題,酒照喝,舞照跳,杯觥交錯,面紅耳赤。
眾官員頻頻敬酒下,李欽載終于喝得面紅耳赤,搖晃著身軀被劉阿四攙扶回到刺史府,而官員們則意猶未盡地送到后院,方才各自告辭離開。
跨進后院的拱門,進了北邊的一間臥房后,身軀搖晃的李欽載瞬間恢復(fù)了神智,跪坐在屋子里眉頭緊鎖,一不發(fā)。
劉阿四驚呆了:“五少郎,您……到底醉了還是沒醉?”
李欽載咧嘴一笑:“你猜?”
“您沒醉?剛才是裝醉的?”
“呵,你以為我跟一群陌生人飲酒那么痛快豪爽?缺心眼嗎?”
劉阿四遲疑道:“可……五少郎您為啥裝醉呀?”
“該看的,該聽的,都差不多了,當然要裝醉走人,跟他們很熟嗎?擠著笑臉應(yīng)酬虛與,他們配嗎?”
李欽載任并州刺史,劉阿四自然是知道一些此行的目的的,低聲問道:“五少郎來并州處置災(zāi)情,打算從何下手?”
李欽載懶洋洋地道:“不急,并州官場有點意思,我打算多看看。”
劉阿四突然有點看不懂李欽載了,雖然以前也看不懂,但這次實在太反常。
剛進刺史府,李欽載便露出與以往截然不同的嘴臉,一副跋扈又腦殘的紈绔形象,話里話外都透出一種強烈的信息,仿佛在告訴他們,自己不過是個混資歷的過路客,有背景有身份但沒腦子。
短短一頓酒宴,新人設(shè)立得又穩(wěn)又生動。
劉阿四在席間默默觀察,發(fā)現(xiàn)有好幾位官員酒宴時互相對視,露出心領(lǐng)神會的微笑,顯然真把李欽載當成腦殘紈绔了。
以劉阿四的智商,自然是想不通五少郎為何裝腦殘又裝醉,這一年多習慣了李欽載脫胎換骨后的新形象,驟然回到當年的紈绔樣子,劉阿四委實有點不習慣,也不知五少郎的人設(shè)究竟是立住了還是崩了。
劉阿四更想不通的是,明明并州城外旱情嚴峻,為何五少郎仍然不慌不忙留在刺史府,對迫在眉睫的災(zāi)情不聞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