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盛十三年。
七月二十五日。
隨著圣旨頒布下去,大夏王朝頓時引來巨大的歡呼之聲。
天災已定。
這是朝廷頒布的消息。
圣旨十分簡單,基本上都是圍繞顧錦年的功績去說,以致于顧錦年在百姓心中的威望更高了一些。
不過災情定下來了,不代表什么事情都沒了。
對于大夏王朝而,接下來的事情會更多。
災情的穩定還有善后,這些工作都讓人深感頭疼。
實話實說,如若不是天地賜福,出現五大綠洲,而且國運昌盛,再加上顧錦年將功德散于大夏百姓,使得百姓內心是產生積極向上的心態,否則的話,只怕麻煩更多。
畢竟現在看到了希望,大家心態都很好。
可朝堂上,卻已經開始爭議不休了。
大殿當中。
永盛大帝端坐在龍椅上,各方勢力也在激烈爭議。
“隴西郡地動,目前雖已經控制局勢,但所需要的物質人力,應當是第一,東林郡火災已經被滅,功德金雨也使得東林郡災情穩定控制,至于南越郡,洪災已經沒了,應當竭盡全力處理隴西郡之事。”
吏部尚書胡庸開口,他在朝堂上直接開口,絲毫不管其他人的想法。
這善后救災的事情,可不是一件小事。
不僅僅是穩定百姓民心,更主要的還是政績,現在隴西郡是太子的政績,東林郡是秦王的政績,南越郡是魏王的政績。
江中郡那還好一點,畢竟江中郡是顧錦年負責的,就算江中郡一點災情都沒了,也不會影響什么。
大夏王朝即將要昌盛,那么帝位之爭就更加激烈了,尤其是永盛大帝這次也得到了賜福。
壽元悠長,雖然沒有幾百年的皇帝,可以當下情況來說,再坐個三五十年問題不大。
說句不好聽的話,如果永盛大帝這兩年就駕崩了,那他們還真不怕,太子只需要老老實實坐在家里,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干,每天吃吃喝喝都行。
長幼尊卑擺在那里。
除非大夏天災,秦王不費吹灰之力解決,但這可能嗎?
可現在永盛大帝明顯要在位幾十年。
這幾十年內,會發生多少事情?這對于秦王來說簡直是一件大好事。
而對于太子而,并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太子勢力已經開始準備了,也不是說去針對誰,而是圍繞著太子利益,進行爭奪。
四大災區,都需要善后,可能江中郡要好一些。
但人力物力包括錢財銀兩就只有這些,事情只能先辦好一件,自然而然,胡庸要為太子效力了。
他本身就是太子的黨羽,面對這件事情,他們自然而然要理力據爭。
畢竟如若隴西郡災情安穩解決,這樣一來的話,天下人就說不了太子什么問題,反倒是秦王和魏王辦事效率差。
對于朝堂官員而,大家是知道為什么。
可百姓不知道,一看隴西郡這情況,都已經妥善解決了。
再看看你東林郡,還在慢吞吞重建家園,百姓自然有民怨,但這個民怨不針對朝廷,而是針對辦事之人。
那個時候,必然會形成,太子不愧是太子,果然手段強,一下子解決這些麻煩。
然后秦王果然沒用,會打仗而已,治理國家一點作為都沒有。
只要營造出這樣的輿論和話題,對而他們而就夠了。
此消彼長之下,太子的位置是越來越穩固,秦王就更別想上位了。
而且這些事情,是太子黨羽私下商量好的,并沒有告知太子,倒不是說撇開太子,而是有些事情,必須要由他們來做,通知太子,無論太子是什么意思,都不好。
答應,顯得太子不仁義,自己親兄弟也動手。
不答應,太子甘愿秦王上位嗎?
這就是黨羽的可怕和強大,有些事情不是你做不做主,而是大家愿不愿意,而且再說一點,太子就當真不愿意嗎?
可是胡庸的話一說完,立刻便有人站出來了。
“臣不同意。”
“陛下,如今四大災區,也只有江中郡還算可以,其余三大災區,都需大量人手物資解決,臣認為,應當分三批人前去救援,這樣一來,其一可定民心,其二也可看看諸位王爺的手段如何,其三也算是提前知曉問題所在。”
“如若單方面去救援隴西郡,先不說其他,百姓如何看待?”
“再者,隴西郡想要重建,至少半年時間需要,如果這半年之后,解決掉了還好說,大軍前往東林郡,發現東林郡有諸多問題,該怎么辦?”
“拖延一分一秒,都對我大夏王朝而不利。”
“故而,請陛下三思而行。”
此時此刻,顧冷的聲音響起,他是刑部左侍郎,不過在這個時候,為秦王說話,自然代表著一些不同的信號。
世人都知道,秦王與顧家關系不錯,而今顧家出了一個麒麟子,自然而然顧家人說的話,要比尋常重一些。
說句不好聽的話,如果說之前的顧家,可以左右太子之位,而今的顧家已經不是左右那么簡單了,直接欽點都沒大問題。
只要顧錦年到永盛大帝面前說一句話都行。
我覺得太子不行,秦王殿下還可以。
那基本上秦王殿下就能上位了。
只不過所有人也清楚的明白,顧家不會這么做,畢竟到了這個體量,太子也好,秦王也罷,都不會找顧家麻煩,就算他們任何一人登基了,顧家永遠是顧家。
以后的皇帝難道就不需要靠顧家嗎?
可若是參與進來了,萬一萬一萬一,太子就是能登基怎么辦?那這個仇大不大?
別說皇帝寬宏大度,換做是誰都大度不了啊。
所以不參與是最好的,當然聲援兩句合情合理,比如說顧冷現在就是這樣,他并非是聲援秦王,而是緩解秦王的壓力,但同樣也沒有去得罪太子。
這種做法才是最好的。
面對顧冷開口,楊開的聲音不由響起。
“顧侍郎,老夫不認可,倘若兵分三路,雖然可同時營救,但這過程有多慢?”
“如今五大綠洲還需要百姓遷徙,王朝內有諸多事情,把絕大部分力量分成三批人,至少需要兩至三年才能徹底解決三郡之難。”
“如若集中力量解決隴西郡,再將東林郡和南越郡的事情慢慢解決,實在不行讓他們遷徙,這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楊開出聲,他這話也是支持太子,一來他的確是太子之人,二來他認可胡庸的計劃。
倒不完全是因為這種爭斗。
“陛下,臣也同意胡大人之。”
“臣,也同意。”
下一刻,戶部尚書和工部尚書也跟著同意,戶部尚書同意很正常,集中力量去解決,對戶部的財政來說也稍稍有些緩和。
而工部尚書答應的原因就讓不少人驚訝,畢竟工部與太子關系一般般吧。
眼下這件事情,不說站隊,但也大差不差,這樣做有些不太好。
不過,這段時間他們也發現了,工部尚書和禮部尚書兩個人時不時就聚集在一起,也不知道做什么,很有可能工部尚書已經被太子詔安了。
“臣,不認可。”
刑部尚書搖了搖頭,還是出來拒絕。
“臣等也不認可。”
一些儒臣也跟著上前,伴隨著一些武將一起出聲。
場面一度很尷尬。
龍椅上,永盛大帝聽著眾人爭議,有些頭疼。
是。
大夏天災已經結束了,這是一件好事,而且還開辟出五大綠洲,可正是因為這五大綠洲,搞的現在有些難辦。
一來天災需要善后,那么善后就需要人力,物力,還有財力支持。
救災需要銀子。
開辟綠洲也需要銀子。
上上下下都需要銀子,大家伙都明白,大夏王朝未來可期,可問題是眼下的東西解決不了,那就麻煩了。
說來說去還是東西給的太多太好了,有時候太好也不行。
就好比一個乞丐,在城外破廟內,快要餓死了,可就在這個時候,擺在他面前是一桌子佳肴和一萬兩黃金,只能二選一。
選擇佳肴,肯定是餓不死,但這一萬兩黃金就別想拿。
選擇黃金,那很好,你不能確定你接下來能買到吃的,萬一周圍百里沒有任何人呢?
有這么多黃金有什么用?反而拖垮自己。
現在綠洲擺在面前,遷徙是大事,而且是重中之重的事情,但災情也擺在面前。
頭疼的很。
“諸位愛卿。”
“不如這樣,號召百姓,自發前往災區,由大夏將士帶領,雖無法直接解決災情善后,但至少可以減少恐慌,如何?”
永盛大帝開口,他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讓百姓自發去做。
只是此話一說,滿朝文武都微微搖頭。
“陛下。”
“倒不是百姓們不愿,而是百姓都要生存,若是白白去干活,對他們而不公,再者自發前去,所需要的糧食,自然也要又朝廷解決,這依舊是開支。”
“包括居住之地,包括人員管理等等事務,反而會搞的一團糟。”
何開口,滿是無奈。
想法是好,但不現實啊,老百姓又不傻,捐點銀子差不多了,不可能千里迢迢跑去賑災啊。
“朕明白。”
“朕的意思是說,許諾金銀,等到朝廷稅收回來,再給予補發。”
永盛大帝又不傻,讓百姓白干活肯定沒人愿意啊,但銀子大夏王朝現在是沒有,可以后不見地沒有啊。
此一出,戶部尚書何不由微微沉思一番。
“陛下,這個方法倒不是不行,只是即便是按照這個思路去做,敢問陛下,何時能補發?”
何出聲,詢問永盛大帝。
“一年吧。”
永盛大帝道出一個時間期限,但此話一說,何又無奈的搖了搖頭。
“一年實在是有些太漫長,只怕百姓們不會答應,而且容易引來恐慌,萬一兌現不了,不是一件好事。”
“請陛下三思。”
何開口,一年的時間太長了,這不太好處理,相當于拖人一年俸祿,誰愿意啊?
即便是朝廷答應,那又如何?銀子這玩意,到手才是王道,其他都沒有任何意義。
“一年都等不了嗎?”
這回永盛大帝有點惱怒了。
“陛下,一年時間的確有些久遠,主要是夜長夢多,百姓們也提心吊膽,萬一有人在此期間散播謠,對朝廷不利。”
胡庸出聲,給予解答。
聽到這話,永盛大帝微微沉默。
大殿內也安靜下來了。
“陛下。”
“臣,有建議。”
此時此刻,一道聲音響起,是李善的聲音。
不知道為何,自從李善前往江中郡回來后,就比較寡,以往這種事情,應當是李善出面的,可現在他基本上不說什么。
而且很多事情,永盛大帝也沒有與李善說什么了。
隨著李善開口。
永盛大帝只是簡簡單單看了李善一眼,也只是看了一眼,使得大殿更加安靜。
正常來說,永盛大帝應當讓李善說說計劃,可這特意看了一眼,還不給予回答,就讓人感覺有些古怪了。
只不過李善并沒有尷尬,也沒有顯得手無舉措,而是靜靜立在大殿之下,等待著永盛大帝開口。
“說吧。”
過了一會,永盛大帝這才開口,讓對方說出計劃。
“回陛下。”
“臣認為,絕大部分人力還是主攻隴西郡,胡庸大人所無錯,解決隴西郡意義很大,快一點的話,半年之內若能妥善處理,也可振奮軍民一心。”
“而東林郡與南越郡之事,的確可以讓百姓前去,但一年一結有些漫長,三月一結,臣認為妥當。”
李善開口,給予方桉。
“三月一結,可賦稅下個月開始,按照預計計劃,不會太多,支撐一次是沒太大問題,往后該怎么辦?”
何皺眉,他不太同意這個事情。
隴西郡,南越郡,東林郡,江中郡,稅收是交不上來的。
之前的江寧郡也是如此,目前還是免稅期間,能征到手的又有多少?
三個月一結,聽起來不錯,可最多只能結一個月,其他的銀子只能拖著,不可能把人騙過去,然后耍流氓吧?
要是非常時期,那也就算了。
現在大夏王朝蒸蒸日上,你這樣一搞,誰答應啊?
“可以向商人借銀,暫時渡過難關,綠洲之事,這些商人自然也知曉大夏王朝未來之發展會是如此,若能在此時給予援手,朝廷也不會虧待他們。”
李善開口,如此說道。
而聽到向商人借銀這件事情,永盛大帝卻略微沉默,因為顧錦年也說過這樣的話。
這的確是一個好辦法。
但提到商人,刑部尚書的聲音不由響起。
“陛下,此次天災,臣聽聞大夏境內有諸多商會并沒有捐贈銀兩,陛下可知江南一帶,無數富商總共捐銀多少嗎?”
刑部尚書開口,望著永盛大帝。
不提商人還好,一提商人刑部尚書就忍不住開口了。
“捐銀多少?”
永盛大帝微微皺眉,同時將目光看向對方。
“那就要問何何大人了。”
對方望著何。
這回永盛大帝將目光看向何,略微做好了一些心理準備。
感受到永盛大帝的目光,何也只能低著頭,稍稍開口。
“共計,十三萬兩白銀。”
何出聲。
十三萬兩白銀,這不算少。
但對于一個江南所有商會來說,這十三萬兩白銀,還真是打臉啊。
狠狠的給大夏王朝一個巴掌啊。
江南一帶,有多少商會可能沒人知道,但沒有一萬也有七千,整個江南一帶,人口數量就接近三萬萬人,畢竟江南是六個郡加起來的統稱。
最繁華的自然是江南郡了。
碩大一個江南郡,居然只給了十三萬兩白銀,就按照五千商會來說,差不多一家給二十六兩銀子。
“呵。”
“聽聞江南一帶的富商,吃頓飯至少要有七十二道菜,不比朕差,一個商會出二十六兩銀子,比得過一頓飯錢嗎?”
“厲害,當真是厲害啊。”
永盛大帝的目光有些冰冷了。
這還真是厲害。
很顯然,不是這些商人蠢,而是這些商人太聰明了,大夏天災發生,只怕他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如何面對內亂。
他們認為大夏王朝必然要亡國,所以銀子攥在手中,從而一點臉面都不給。
不然的話,正常而,也不會犯這等錯事。
“那就下一道旨。”
“何愛卿,讓大夏商會募捐也好,朝廷借銀也罷,總而之,這件事情必須要解決。”
“遷徙綠洲之事,由禮部,吏部,還有兵部,刑部一同處理,五洲內必須遷徙千萬人,于明年內完成。”
永盛大帝開口,下達了旨意。
同意他們說的方桉,先主攻隴西郡,讓百姓去東林郡和南越郡幫忙,不說正兒八經解決事情,緩一緩災情都好。
其他的事情,其他再說。
“臣等領旨。”
眾臣紛紛開口,永盛大帝都確定了,他們也就沒什么好說的。
不過,就在此時,胡庸的聲音繼續響起。
“陛下。”
“臣還有一事啟奏,此事與文景先生有關。”
胡庸開口,望著永盛大帝道。
“何事?”
永盛大帝詢問。
“陛下,大夏天災之時,有兩位大夏俊杰,取出族內圣人經文,挽救大夏蒼生,雖作用不大,但心意極誠,這二人吏部已經調查清楚,是大夏人士,土生土長,自幼跟隨大儒潛心讀書,如今二人請纓,想要入朝為官,但因身無功名,故而請示陛下。”
胡庸開口,道出這件事情來。
提到這件事情,永盛大帝大致想起這二人了。
“是李若渝和陸成二人對吧?”
永盛大帝問道。
“回圣上,是。”
胡庸點了點頭。
提到這二人,永盛大帝倒是有些滿意。
“他們二人倒是不錯,大夏天災之時,雖最終是錦年挽救大夏蒼生,但他們二人也有赤子之心,更是取出兩卷圣書,這很不錯,值得表彰。”
“胡愛卿何意?”
永盛大帝表贊了二人,因為的確沒得說,關鍵時刻,他們二人出手,雖然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兩卷圣人經文,再加上在危難之時,挺身而出,這一點就很不錯。
所以賜官不是什么大事,但具體是什么職位,還是要商議一下。
“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