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京都。
隨著一道鐘聲響起,驚動一切。
鐘聲來自文宮。
京都上下都知道,自獲天地賜福后,顧錦年便潛入文宮內悟道。
所有人都在期待,期待顧錦年悟道成功。
一但成功的話,顧錦年極有可能踏入半圣境,而后借助大道成圣圖,可在短暫時間內,成為近幾百年來,第一位儒道圣人。
雖不是天命圣人,但圣人二字,已經是超乎常人所能想之事了。
如今文鐘響起聲音,自然引起一些注意。
文宮內。
顧錦年盤坐大殿。
白玉碉樓細膩,宮殿內有兩個盤龍金桂樹,一個個蒲團落在地上,這是講道之地。
而今。
顧錦年在此悟道。
這幾天來,顧錦年都在思考七個字。
知行合一,致良知。
這是王陽明的心學,也是顧錦年最崇敬的一位存在。
王陽明在前世,稱為半個圣人,之所以是半個圣人,不是因為不夠格,而是時間問題。
只需要再給一定的時間,王陽明必可成為圣人。
心學的影響,其他不說,前世有一個國家,依靠王陽明心學完成改革,從而跨越提升。
所謂一生俯首拜陽明,這就是諸多人的觀點。
知行合一,顧錦年自然懂得皮毛。
而今他以心學為主,去印證自己過往所做的每一件事情。
知行合一,最大的問題便是,是先知還是先行?
以及如何合一。
知道了,才去做。
可不做又如何知道?
若做了,萬一是錯?
這又怎么辦?
畢竟最后三個字也很重要,致良知。
陽明先生的意思,是希望心學之人,都能去做善事,而并非是說,我知道了某一件事情,我就要去做,無論對錯。
致良知是最關鍵的地方,前者則是一種檢驗。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文宮內。
顧錦年喃喃自語,想要真正達到知行合一,就必須要明白這四句話。
也是四字教真。
好在的是,顧錦年曾經看過一個人的論,這是一位國學大師,他說的觀點,顧錦年十分認可。
你擁有一把菜刀,此乃無善無惡心之體
因為菜刀是死物,不去動他,無善無惡,只是有一個形體罷了。
而菜刀可以切菜,也可以傷人,此乃有善有惡意之動
明白菜刀的用途,并且根據一定的定律,譬如律法等等,亦或者大家所不喜之事,自然定律等等,從而結論出。
傷人不對,切菜為善。
這就是知善知惡是良知
最后的用菜刀切菜而不砍人,這便是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只是一種比喻,真正的意思,更加高明,而且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想法。
正是因為如此,心學才被譽為圣人之學。
回首這一年來自己做的事情。
以大事為主,第一件事情便是江寧郡之難,洪災席卷千萬百姓。
影響很大,但災難發生,這是無法阻止的事情,也是無法阻攔的事情,并非是我可以去解決的。
雖然我知道這件事情,但我無能為力,而且隨著那些商人胡作非為時,災情越來越嚴重之時。
我心中的良知喚醒。
我知道,這件事情并非因我而起,但我有辦法去解決這件事情。
所以當文景先生要讓我們出謀劃策時,我義無反顧的選擇站出來,雖然我知道暗中有人想要影響大夏王朝,牽扯到各大勢力。
可在我知道,受苦的是百姓,我是讀書人,讀書人便是要為萬世開太平。
書,是為天下蒼生而讀。
知,百姓苦,亦知讀書風骨,更知心中良知。
行,救蒼生,亦有阻礙,亦有危險。
致良知,無懼種種困難,不畏任何勢力,為江中郡千萬百姓,為心中浩然正氣,為讀書人之風骨,故而攜千里餓殍圖。
知行合一,致良知。
再看白鷺府之事,匈奴和親,議和之事,孔家,寧王,佛門,道門,大夏天災。
這一件件事情,都在顧錦年腦海當中劃過,他自己開始印證,也開始思考。
是否有私心過。
是否沒有做好過。
當所有事情在腦海當中一一印證過后,顧錦年確實發現了自己有幾點不對。
那就是情緒問題。
有時候自己的情緒會主導自己,就好比孔家前來拜訪自己,自己晾對方三天,雖然說孔家無禮在前,但身為讀書人,不應當如此。
此非君子也。
雖然自己明知道對方帶有目的性,可既來之,則安之,自己故意拖延,惹來是非,最終鬧的不可開交。
這的確是因為情緒問題。
“若是站在自我角度,可以解釋為,我還年輕,有少年之熱血,所以做事沖動。”
“但站在良知的角度,我就是做錯了,少年熱血并非是我的借口。”
“倘若那天,我早點到來,雖然孔家必會咄咄逼人,但我方方面面沒有做錯,孔家即便是想要借題發揮,也不是他說了算。”
“這便是意動。”
“很多事情,等過去之后,會發現沒有必要,但在當時,情緒上來,處于憤怒階段,意將主導一切,良知會被壓制。”
“情緒,并非單只憤怒,善念也好,惡念也罷,都是意。”
“有善有惡意之動。”
顧錦年心中不斷的印證,也在不斷的思索很多事情。
而這樣復雜的思考,并沒有讓顧錦年感到壓力很大,相反他很喜悅。
因為今日的思考,可以讓明日的自己變得更好。
“若我想要成圣,就必須要壓制意之動。”
“這個意,才是最關鍵的地方。”
“為圣者,應當有無限的胸懷,包容萬象。”
顧錦年緩緩自語。
只是很快,他又搖了搖頭,嘆了口氣道。
“可若是壓制了意,那我還是我嗎?”
“不與人爭斗,處處溫和,即便是以天下蒼生為主,去做一些好事,又能如何?”
“我的存在,意義是什么?”
“拯救天下蒼生嗎?”
“可蒼生需要拯救嗎?即便需要,為何是我?我憑什么可以去拯救蒼生?”
“倘若天地選擇我,讓我成為這個世界的救世主,這只能算是使命,而并非是圣道,這應當是責任,是心中的良知。”
“圣人,終究有一個人字啊。”
“如若毫無情緒,無有任何一點波瀾,那豈不是一塊石頭?”
一時之間,思想到了這個程度。
這就是讀書人沒事不能干坐著,因為一個問題會產生下一個問題,當你認為這個是對的時候,馬上就會反駁自己,然后再反駁,再反駁。
最后就是鉆牛角尖。
當然也不排除找出真諦。
但這樣很難。
足足數個時辰過去,顧錦年額頭滿是大汗,他的思緒越來越復雜,也越來越難受。
鐺。
一道鐘聲響起。
使得顧錦年逐漸清醒過來。
清醒過來后,顧錦年睜開眸子,他大口大口的呼吸,眼神當中滿是迷茫。
“我進入了誤區。”
“亦或者是說,我并不知道這是不是誤區,只因我沒有找到解答的方桉。”
“圣人到底是什么。”
“既有人,那么就有意。”
“若有意,那么便會被意所主導。”
“同樣的事情,還是會發生,無非過程不一樣,但結果注定都是一樣的。”
顧錦年喃喃自語。
他忍不住嘆了口氣,望著這空闊的大殿。
“唯有知圣,方知圣道坎坷,圣道難,難于上青天。”
顧錦年深深的嘆了口氣。
都不要說什么圣人不圣人了。
自己現在連圣人二字都有些搞不懂了,何況是成圣。
這條路太難了。
哪怕是自己,都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壓力。
“我不能再往這方面去想了,我踏入儒道才一年半,前面境界,是因詩詞才氣,使得我提升,這大儒境,更是因為天地賜福,無量的功德,使我走上這一步。”
“儒道七境,凝氣,養氣,立,立德,大儒,半圣,圣人。”
“這七大境界之中,凝氣與養氣,可以通過詩詞文章,浩然正氣所提升,后來我以文尺定儒義,無德之人,不可凝氣,可后面的境界并沒有得到定義。”
“畢竟我并非是圣人,隨意定義不是一件好事,凝氣境是第一關,以德凝氣,不算是大過,只是加了一個限制罷了。”
“而立立德,則是立自己儒道之,自身有何等的抱負,何等的思想,通過讀圣人經文,再加上自己的感悟,從而立下行。”
“至于這個立德,德便是讀書人之德,見弱勢者被欺負,敢于直,面對不公之事,也敢于出手,這便是德。”
“大儒境,則是完成前面四境后,獲天地認可,分兩種情況,其一便是著書傳播思想,其二便是明悟自然之道,順其而行。”
“前者依靠的是生活積累,知曉民間疾苦,后者依靠的是天賦。”
顧錦年心中自語。
針對大儒這個境界,顧錦年現在有很多想法。
這天下大儒不少,但并非是每一個都德高望重,有不少年輕人也成為了大儒,這個現象就很古怪。
在常人眼中看來,大儒彷佛就是年老者,心中有良知,做的事情,都是為國為民,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對抗黑暗勢力。
可實際上隨著了解,顧錦年發現。
凝氣養氣,如同武者一般,通過才氣可以達到。
立立德,完全可以私人一點,譬如說以讀書改變一村的命運,這也算是立,當然你也可以立的志向大一點,看個人的。
還有立德,不是說立德之后,就是成為一個有德行的人,而是達到讀書人的正常三觀。
普通人,看見不公的地方,你可以不去管,因為各掃門前雪。
而立德的讀書人,就要挺身而出,但這個挺身而出又有講究,允許順從本心。
換句話來說,一個知縣,他立德了,然后他看到宰相欺負人,在這個時候他可以選擇挺身而出,但挺身而出的下場就是被針對,影響自己。
所以他沒有選擇各掃門前雪,那么他有沒有德行?
依舊是有,因為當他看到一個普通百姓或者是另外一個知縣欺負普通人,他會上前制止,挺身而出。
這就是儒道第四境的立德。
不然的話,達到第四境,就要完成圣人之立德,那這天下還有壞人嗎?
再者還有一句話。
什么叫做壞人?
你看到一頭老虎追趕著一個人,你出手相救,打死老虎,你就是好人嗎?
老虎吃人,這是錯誤的嗎?
在老虎的視角當中,弱肉強食。
在邊境當中,你看到兩個將士廝殺,自己國家的將士要殺對方,你能制止嗎?
如若你制止,敵國的將士就要踏平你的國家。
所以道德這個東西,只能限定幾個大類,而不能細致劃分,否則的話,根本扯不清楚。
立德,是擁有超越普通人的德行,而不是達到圣人的德行。
至于最后的大儒。
老一輩的大儒,通過著書,傳播思想,從而晉升為大儒,但也不是說這種大儒就一定是好人,一定如何如何的。
儒道思想有很多,有的大儒家庭,兒子吃飯不能上桌,與父親說話不能直視,家規嚴格,做錯一點都不行,規規矩矩。
這種大儒好還是壞?
也有的大儒,放蕩不羈,怎么開心怎么來,認為人活在世上就是要開心,只要不損害別人的利益,同時能獲得自己的快樂,何樂而不為?
這種大儒經常去勾欄,開心的起飛。
那請問,誰好誰壞?
但到了圣人這個境界就不一樣了。
哪怕是半圣,帶有圣字,德行就必須要起到表率作用,需要嚴格管控自己。
所以到了半圣,無論他是怎樣的半圣,他一定要有一個中心思想。
目前的中心思想,無非就是兩個。
為蒼生。
順天意。
只有這兩個,大多數是選擇第二個,畢竟為蒼生你就要付出很多東西,牽扯很多是非,就好比江中郡之難,救還是不救?
為蒼生,一定會救。
但順天意就不會,他們認為既然有因,那么一切都是天注定的。
畢竟永盛大帝奪取了江山,如若這江寧郡之災,是建德皇帝搞的鬼,你該怎么說?
你救下來了,建德繼續搞鬼。
激化矛盾?事情越來越麻煩?
有句話說的好,不怕被偷,就怕被惦記著,敵人在暗,你在明,你防不住敵人的。
就好像這流蜚語一般。
你能控制天下萬民的嘴?
就算是京都內,如果有人要造謠,你能精準到是誰在造謠?
而且當謠起來的時候,你只能去管控,但不能嚴格管控,否則反而會引起負面消息。
冷處理永遠是最好的選擇。
古今往來,可沒有任何一個王朝,能控制得住天下悠悠之口,哪怕是文字獄,也控制不了。
除非沒有百姓。
顧錦年一直在升華自己的思想,以往很多事情在這一刻逐漸的想明白了。
很快。
轉眼之間。
便過去了三日。
文鐘敲響的聲音,讓百姓們誤以為顧錦年要成圣了,所有百姓都走出來,時不時就討論文宮的事情,其實就是想看看異象。
畢竟這異象比煙花表演好看太多了。
甚至一些外地的讀書人,不遠千里跑來,就是想要看看異象。
能親眼目睹顧錦年成圣,那樣的異象,只怕此生無憾。
只可惜的是,沒有如愿。
而與此同時。
三件事情,很快吸引著大夏王朝,甚至整個東荒境的目光。
第一件事情,大理寺,宗人府,刑部,懸燈司,共同審查秦王桉,就在今日。
這件事情是大夏百姓最關心的事情,尤其是京都內,所有人都在翹首以盼,等待著最終結果。
第二件事情。
則是稷下學宮再度宣稱拖延三個月,有小道消息傳,蘇文景帶人去堵門,還沒堵一天,稷下學宮妥協了。
但妥協的原因,也并非是因為蘇文景堵門,更主要的還是,稷下學宮也想等顧錦年前來,學術之爭,稷下學宮自然想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說直接一點,顧錦年的面子,比蘇文景還要大,并非是向蘇文景妥協,而是惜才。
第三件事情。
東荒同盟會即將成立。
由大金王朝,扶羅王朝,仙門,佛門四大勢力組建而成,匈奴國以及七十二諸侯國聯合加入,這七十二諸侯國,三分之二是東荒境的,西漠當中也有一些國家加入。
如此恐怖的勢力,自然成為最大的熱門話題。
而且,同盟會的形成,是針對兩大勢力。
一個是東荒境的大夏王朝,沒有邀請大夏王朝,擺明就是排斥。
第二個便是中洲王朝,畢竟中洲王朝如日中天,如若東荒各大勢力,還不組建在一起,才是真正的麻煩。
對于此事,大夏禮部在第一時間便給予回應。
不承認同盟會,也不認可同盟會,朝廷會進行針對,有備戰準備。
同時希望有意加入同盟會的諸侯國,自己好好掂量掂量,真惹急了大夏王朝,大家都別想好過。
反正擺明了就是排斥大夏王朝,自然而然,大夏王朝也不顧及那么多。
同盟會不能形成。
至少絕對不能這么順順利利讓他們組建成功,一但大夏王朝什么都不做,往后同盟會就要開始齊心協力做事。
隨便針對一下大夏王朝,都是讓人頭疼的麻煩。
朝廷的意思很簡單,阻止的可能性不大,這四股大勢力并非是大夏王朝現在能阻絕的。
可不能不管,一定要敲山震虎,至于用什么手段,禮部的確在想。
沒辦法,大國就是如此,必須要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利益,這才符合國情。
而這三件事情,是對外的三件事情。
對大夏王朝內部而。
最大的問題,還是災區重建和銀兩問題了。
戶部與工部進行合算后。
想要在兩年內,妥善處理三大災區麻煩,并且恢復正常水平,前前后后需要十二萬萬兩白銀。
如果想要在一年內妥善處理三大災區的麻煩,就需要二十萬萬兩白銀了。
算上國庫本來有的,再加上之前匈奴國的賠償,朝廷目前能拿出手就十萬萬兩白銀。
可問題是,這兩件事情很難處理。
其一,天外隕金要打造,這成本很大很大,想要打造出一套重騎兵戰甲,人力物力就是五萬兩銀子的成本。
沒聽錯,就是五萬兩白銀的成本。
上百個工匠都算是成本最低的東西,各種建設,還有一些抗高溫的特殊鐵礦,以及各種設備。
但最主要的還是地火,想要熔煉這玩意,就必須要通過地火來融化。
這還是因為有一些仙門愿意幫助大夏王朝,他們并非是東荒境的仙門修士,玲瓏仙宮,清微圣地,以及其他一些仙門。
如果沒有他們的話,那就不是銀兩的問題了。
并且還需要大量的靈晶,可以說要動老本了。
這太夸張了。
顧錦年要求是弄出一萬套戰甲,也就是說五萬萬兩白銀要砸進來,以及大量靈晶。
按照戶部的意思,先不搞戰甲出來,但永盛大帝執意要錘煉戰甲。
他雖然不知道顧錦年到底打什么主意,可顧錦年一定不會做錯,再者就是,永盛大帝畢竟是馬上的皇帝。
對于戰爭,他很狂熱。
他深深的知道,重騎兵意味著什么,這是無敵之師。
如果給重騎兵安排這樣的重甲,他相信這股力量,可以將十萬鐵騎沖爛來。
是十萬匈奴鐵騎。
而那個時候,大夏鐵騎將聞名于世,成為天下第一鐵騎。
重騎兵無非三點。
重甲!戰馬!將士!
裝備第一,戰馬第二,將士第三。
完成裝備上的領先,將橫推一切,所以永盛大帝做夢都想搞出一支這樣的軍隊,再加上顧錦年開口了,就更加篤定他的想法。
大夏內部其二的問題。
就是遷徙。
十二萬萬兩白銀,只能讓災區重建,耗時兩年。
五大綠洲的遷徙工作也不能落下。
這工程更加浩蕩,畢竟三大災區只是重建,在原有的基礎上重建。
而遷徙綠洲,就很恐怖,大夏王朝要傾盡全力處理,要規劃城池地盤。
好在的是,大夏百姓都知道綠洲是個好地方,不少人愿意前往,只不過這些人大多數都是窮苦之人,想去是想去,可沒有足夠的盤纏糧食提供他們去。
戶部合算出來的結果就是,建城所需要的銀兩,差不多要三十萬萬兩白銀。
而其中所需要的糧草更是數不勝數,他們算過,五大綠洲,至少一個綠洲遷徙兩千萬人口吧?
這一萬萬人,想要建設好一個新城,然后種植糧食,前半年只能送糧,不然百姓吃什么?
一人一天就算吃的不多,五兩米要不要?
這就是要五千萬石糧食。
然后運輸成本等等至少是六倍。
也就是說三萬萬石糧食,才能解決遷徙問題,而且遷徙人口不多,兵部和戶部已經去查看過綠洲情況。
每一個綠洲相當于半個江中郡,江中郡人口快接近四萬萬。
想要讓綠洲繁榮昌盛,至少需要遷徙兩萬萬人左右,然后隨著時間遞增,子子孫孫也就差不多了。
一石普通糧食是六兩,壓一壓價格,四兩半到極限了。
這里面就要十四萬萬兩的糧食準備,這還不包括良馬吃的東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吧?
總不可能光吃米?
所以戶部最終合算結果。
五十萬萬兩白銀,可以解決一切麻煩。
大夏王朝有嗎?
沒有。
眼下天災結束了,還有江寧郡,江陵郡這兩個地方是免稅,隴西郡,東林郡,南越郡,也免稅。
大夏王朝三分之一的稅收被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