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型“渡鴉”戰斗機是成都飛機制造廠的作品,成飛的前身就是星科飛行器廠的飛機分廠。由于星飛的廠長、總工都是飛艇派,飛機分廠很不受重視,要不是書記一直在力挺,獲得的資源肯定還更少,連“麻雀”都無法量產。因此在解放四川之后,文德嗣就把飛機分廠獨立了出來,并遷到了成都,單獨成立了成都飛機制造廠。
算上在星飛的時間,成飛是中國最早的飛機廠,其技術實力自然不是鄂飛能比的。所以他們的新飛機選擇了更新式的,功率也更大的液冷發動機。但是由于發動機的開發進度一時沒有跟上,使得“渡鴉”戰斗機的首飛比起“大山雀”晚了半個多月,沒能搶到空軍第一種正式戰斗機的榮譽,只得憋屈拿到了殲-2的編號。
“渡鴉”的設計主要參考了意大利的cr。32,和德國的ar68,這兩種三十年代的液冷戰斗機。與殲-1同樣的,殲-2也是在兩種藍本型號的基礎上進行大量優化和魔改,借助超級計算機“小扉扉”的強大運算能力,最終產品比藍本要合理得多。三十年代的設計能力雖然比這個時期強不少,但以后世的眼光看,也是處處漏洞,可以優化的地方太多了。
最終定型的殲-2也是一種單座雙翼飛機,外形更接近ar68,但要小一些。全機長8米,翼展10。3米(上翼)7。3米(下翼),機高3。1米,空重160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2660公斤。動力系統是一臺“hhy-01型”活塞式液冷發動機(“hhy”即“航空”、“活塞”和“液冷”的漢語拼音首字母),這是第一種量產的液冷航空發動機,單臺功率300千瓦(402匹馬力),螺旋槳是一副硬木三葉螺旋槳。
因為發動機沒有兩種原型機給力(cr。32是600匹馬力,ar68有690匹馬力,但自重大多了),所以“渡鴉”的速度性能要比藍本型號低一些,最高速度達到280公里,巡航速度是200公里,實用升限9200米(一般都飛不到那么高,飛行員受不了),航程1200公里。
“渡鴉”的火力比“大山雀”更猛,配有一門共軸20mm機炮(備彈200發),和2挺7mm同軸機槍(備彈500發)。另外,機身下和機翼下也有6個掛點,還可掛載總重量不超過300公斤的炸彈、火箭彈,或者可拋式副油箱。
這兩種飛機的性能可說是各有千秋,“渡鴉”的火力、速度、航程占優,但“大山雀”則是在轉彎半徑、中低空性能和易維護性等方面占優。這讓空軍感到難以取舍,最后還是文總拍板,當然兩種都要,哪個大國才一種戰斗機?氣冷和液冷各有所長,當然要同時發展。
由于西南鋁還是建設中,現在所有的航空鋁材都是靠進口,還有飛艇搶資源,數量不太夠,所以這兩種飛機也只是在前機身少部分位置采用了鋁蒙皮,其他部分還是木板和帆布蒙皮。機身骨架、起落架和機翼的框架采用了高強度鋼管和航空鋁合金,另外在飛行員座艙、發動機和油箱部分,都覆蓋了一層5-10mm厚的裝甲鋼板。
最重要的是,兩種新飛機都配備了無線電臺,飛行員終于可以不用手勢和寫字板交流了。這對于指揮和協調能力的上升,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空軍不但有了新飛機,武裝飛艇也根據前線官兵的反應進行了一些改裝,雖然沒有飛機的改進那么大,但戰斗力也有不少提升。
比如,終于有了專業的航空炸彈,從10公斤級到500公斤級都有了,不用再去和迫擊炮搶炮彈了。轟炸瞄準系統也換成了專業級的,不再用以前那種用炮隊鏡改改湊合的東西了,當然投彈裝置也換成了專業級的。槍炮的底座也增加了平衡和減震系統,使其命中率大為提高。
還有就是多了一種新武器——90mm空對地火箭彈,這是專門洗地皮用的。
至于專業級的武裝飛艇,現在還在工廠里面還沒完工,這東西就恐怖了。它是在30噸級“青云-1型”飛艇的基礎上魔改而成,被命名為“云鰩”。它擁有2門155mm低膛壓主炮,2門75mm副炮,4門40mm速射炮,8門20mm機關炮以及12挺機槍,這才是真正的“基洛夫”。不過,這東西制造復雜,而且沒有現成的藍本,制造速度比較慢,所以本次兩廣戰役是趕不上了。
空軍拿到這些新玩具可高興壞了,尤其是飛機部隊的飛行員們,以前他們只能駕駛沒有武器的“麻雀”教練機,丟光了炸彈就只能干瞪眼,可把他們郁悶壞了。這下子終于拿到了專業級的戰斗機,自然就是身懷利器,殺心自起,于是兩廣的清軍就不幸的成為這些新武器的試驗對象。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