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和2780年(西元1939年)1月1日,天宮一號空間站。
星辰大海是人類的夙愿,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必定目標,隨著科技發展,當地球已經變成一個地球村的時候,也就是到了向星辰大海邁進的時候。
文德嗣是從23世紀穿越來的,他本來就是來自這個星辰大海的時代,對于這個時代的向往自然也是最為強烈的。所以目前中國的種田主要是兩部分,一部分就是在地球上,繼續打基礎。另一部分就是太空事業了。
本位面的中國在文德嗣的領導下,搶先占據了星辰大海的制高點。完成了原時空在很晚才在地球上出現的“通天橋”,也就是質量投射器。有了這個通天橋,太空開發的成本就大幅度下降了,并且開發的進度也可遠遠超過原時空的水平,因為這個就很高,不用從火箭開始一步一步的慢慢挪。
通天橋的興建本身并未受到多少國外關注。一來這是秘密進行的工程,雖然工程量很大,但是這個工程的主體主要在地下一百多米進行的。二來中國一直在進行各種大型的基礎建設,這個工程本身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以及資源調動就被掩蓋在多如繁星的工程之中,變得不起眼的。
通天橋全系統完成后,文德嗣便大舉開始進行太空方面的研究與實驗。包含人類于太空的生活、太空農業,太空工業制造、太空礦業與冶金、太空化學產業等,而其進度非常之快。因為靠著這個開掛一般的通天橋,但凡有需要,中國就隨時可以用很低的成本發射新的艙組上去進行實驗,甚至與天宮一號對接組裝在一起成為永久空間站的一部份。因此,天宮一號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逐漸增長之中。
相對于此,中國-軍方自然也不會放過這么好的工具。于是立刻利用通天橋開始太空軍力的發展與研究——當然是要付錢的,文德嗣依照原訂計劃,將成本加上一倍作為運費與票價。但即使如此,這樣的運輸成本也只有此前打火箭的1200,再考慮低發射加速度與便于維修的條件,可以讓儀器規格與宇航員訓練都往下調,大幅降低生產制造成本,整體成本降低至火箭的1400左右。再說與火箭發射的衛星最大也只能作到二十噸,有嚴格的體積和重量限制相比,現在通天橋一次可以投射重達660噸的巨型衛星(防護外殼還有60噸),還可以載人操作,因此中國軍方對此是趨之若騖。
在中國航天事業起步階段,中國-軍方嘗到了衛星的甜頭,于是總參的很多參謀和專家就激動了,想出了很多很多腦洞大開的方案。
例如說打一群共計24~32個高軌大型衛星發射導航信號,供作部隊導航的全球定位系統;以及更有野心也更不切實際的專案,即打一群共48個裝備各種偵查系統與武器的軌道戰斗平臺到低軌道上層,作為對地全球監控打擊之用。沒錯,也就是中國版的“星球大戰計劃”。
如果是在23世紀,甚至再早些的21世紀后期,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但是他們提出的時間卻是在二十年代啊,二十年代啊,因為很重要,所以說兩遍。當時中國確實已經可以打衛星上去了,但是他們搞出來的這些腦洞方案卻是太夸張,不是說完全辦不到,而是成本費用會嚇死人的。
反正當時他們把這些個方案的預算交到財金聯后,柳楊柳主席一看,以他的見識倒是沒被嚇死,不過快被氣死了。柳主席直接就暴走了,就差點兒沒沖到總參去砍人了。后來柳主席放出話,乃們總參的龜蛋要是再敢交這種腦洞大開、狗屁不通的玩意兒過來戲弄老子,下一年的軍費就別想要了!
這些方案原本確實是太過昂貴、大過不切實際了,甚至其中一些已經接近空想與妄想的等級。但是通天橋的落成,卻讓這些妄想一下子現實化了。于是很多原本僅只是規劃階段,受限于預算和技術條件無法執行的“腦洞方案”被重新提起。
比如試圖把有效的武器塞進一個直徑五米,長十二米,載荷僅20噸的空間內確實是非常困難,甚至可以說妄想,但是要將之塞在一個直徑十二米,長六十六米,載荷達720噸的空間中,卻是很簡單的一件事,空軍甚至可以往里面放進一個指揮艙、一個起居艙與幾名駕駛員,甚至還可以加上一個休閑用的小酒吧,一個書房和一個健身房。
另外,在天宮一號運行了三個月時間之后,專案小組發現,由于這個軌道建造物太大太重,在380~400公里左右的高度下落的相當嚴重,一個月里軌道就會往下掉個2~3公里,需要不時使用引擎推送提升軌道。眾人研究過后,決定將天宮一號的運轉軌道高度提升。于是在花了兩天送上六組大型引擎與燃料艙后,天宮一號進行了提升軌道的作業,花了千余噸燃料將天宮一號的軌道提升至1000公里高度。這個高度上的大氣阻力與軌道下降程度減少許多,就不會再經常發生掉落的事情了。
而且這個距離也不會過于影響通天橋的轉運業務,同時也距離遠了幾倍之后,被地面觀測到的機會也減小了很多,增加了隱蔽性。其實這一點也不用太擔心,在這個距離上,就算被看到了,也根本看不清楚這是個神馬玩意兒。
從1938年4月開始,中國開始在天宮一號上進行了各種產品的生產測試,以及小規模的產品試產。
例如最簡單的滾珠軸承生產。根據為期三個月的實驗性生產證實,軌道無重力工廠以極低的成本與極高的速度生產出來的軸承滾珠精度非常高,遠非地面產品能比。更重要的是,工廠只要控制熔融金屬釋放量便可以輕易控制生產出來的滾珠大小,不再需要根據不同大小的滾珠設計磨制機器,只需一套溶解金屬的太陽能電爐以及幾組金屬液滴頭即可。由于結構非常簡單,因此相關的機具很快被設計出來,裝在一個標準貨倉中打到軌道上成為軌道軸承工廠一號,后來又陸續打了幾個貨倉上去組成軌道工廠群。
此工廠群的的軌道高度被安排在1200公里,比天宮一號更高一些。不與天宮一號一起的原因是要避免泊靠天宮一號的宇宙飛船或天車在與貨倉對接產生的震動對生產造成影響。而這個軌道工廠成為第一套能夠產生利潤的太空產業。至于生產出來的高精度滾珠,則由交通飛船(返回式貨運天車)運至天宮一號,再裝箱搭乘返回式貨運天車與客運天車回到地面,并首先供應軍工產業以滿足其發動機等設備的制造需求。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