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二更求票
………………………………………………
澳大利亞東南,灰鯖鯊號潛艇。
“報告,發現澳洲軍艦,11點方向,距離89公里,航向145,速度18節……據聲紋和外觀判斷,應該是林仙級輕巡洋艦,隸屬澳大利亞海軍的悉尼號……”
“好,不用管這個渣渣,繼續保持原航向。”澹臺明不屑的癟癟嘴,命令道:“對了,讓那些看電視的小聲點,雖然我們大鯊魚的靜音效果好,但也要防止萬一。”
收到艇長的命令后,眾人立即壓低了音量,餐廳的電視機也把音量調到了很小。其實澹臺明對于大白鯊的信心是很足的,這個命令完全是預防萬一。
因為現在的中國潛艇全部都貼上了“人造鯊魚皮”,所有的內部艙壁都是隔層式設計,在表層下面都安裝了一層到三層潛艇用隔音板。
人類的船舶發展史就是一部航速競賽史,自從有了船舶這種工具以來,人類就無時無刻都在想辦法提高它的速度。從槳櫓、風帆、明輪到螺旋槳,進入20世紀后又出現了水翼船、雙體船以及氣墊船等等,什么奇葩的方法都想過了。
除了這些工具的改進,人類還把主意打到了動物身上,試圖模仿海洋生物對船只的子系統進行改進。鯊魚可以說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種之一,它們在地球上已經繁衍了幾億年,冷眼旁觀著無數物種的滅絕,但它們仍然活的好好的。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它們的游動速度快,可以很容易的捕獲獵物,以及逃脫天敵的捕殺。然后就是海豚,這也是一種游動速度極快的動物。
經過科學家們的研究,發現這兩種動物游動速度快都是因為它們的表皮很特殊。
從微觀層面上看,鯊魚皮的表面上并不光滑,它的表面上布滿了無數重疊的小齒狀鱗屑刺片,相當粗糙。因此在古代,鯊魚皮是被做為砂紙,用來打磨木器。但這種細齒可以擾亂了水在鯊魚體表的流動軌跡,從而減少了水的阻力。鯊魚高速前進時,貼著表皮的海水順著這些小刺片形成了層流,可以大大地降低了水的阻力。
海豚皮又是另外一種情況,它很光滑,但是卻有相同的減阻作用。海豚的皮膚分為3層:黑色表皮層極光滑柔軟;第2層是生有無數乳#頭狀中空的突起物的白色真皮層,其間充滿液體;第3層為厚脂肪層,富有彈性。這種生物結構使它在游泳時,皮膚能順從水的壓力而波動,阻力甚小,使海豚游得很快。
中國的仿生學家們在前些年就模仿這兩種動物制造出了“人造鯊魚皮”和“人造海豚皮”,經過實際試驗后,對于船只的減阻提速效果非常明顯。
這個時代的人當然不會知道,在原時空的后世就有人仿照鯊魚皮的構造發明了一種高科技泳衣,運動員們穿著這種新式泳衣打破了幾十項世界紀錄。因為這種東西太給力了,最終讓國際泳聯宣布從2010年開始,全面禁用這種東西以及其他的高科技泳衣。鯊魚皮泳衣近十年的輝煌歷史由此走到盡頭,以后也就只能自己在家玩了。
當兩種產品都出現后,就有人開腦洞了,既然海豚皮和鯊魚皮都這么給力,那么如果把這兩種皮合在一起會不會更給力呢?所做就做,仿生學研究所立即動手,把那種尼龍做的小刺片粘在人造鯊魚皮上,然后把它貼在快艇模型的接觸水的表面,拿出去一試,果然大贊,比兩種純皮的效果都好。
于是新一代的“人造鯊魚皮”就誕生了,好吧,其實這種東西叫“鯊豚皮”更準確。不過,這種東西雖然二十年前就發明了,但是因為工藝上問題,直到前幾年才真正的實用化。因為無論是人造海豚皮還是鯊魚皮,結構都很復雜,還都是柔軟的。如何精確地在一塊柔軟的材料上精確地嵌上這些小齒狀鱗屑,就成為一個很大問題,做一件衣服問題不大,人工慢慢粘就是了。但是要用在船舶上,這種做法就顯然是不可能的,那得粘到猴年馬月啊。
所以直到前幾年,各種技術又有了新的發展,才算解決這個工藝問題。不過即使這樣,這種人造鯊魚皮的成本還是很貴,現在也只是用于潛艇、高速軍艦和魚雷,以及比賽用的快艇,想要在船舶中普及還得等等。
而且,這種碉堡的東西還不止這個用途。
原本“人造鯊魚皮”是為了用來減阻提速的,但經過模型試驗后,發現它還具有極好的減噪音效果。
水聲學家從軟件仿真中證實,潛艇內部的震動和噪音傳輸到艇殼,通過這層蜂窩狀的異質界面時,大部分會被吸收,這是因為聲音在金屬、高分子材料以及液體中的傳播速度差別很大。又有一部分噪音由于小刺片的作用,呈漫射狀消失在艇體附近的水流中。減噪音效果遠遠勝過傳統的消音瓦。
而且受到啟發的工程師們又利用這種原理設計出了新型的隔音板,這種隔音板的效果也是遠遠超過了以前的同類產品,在多年前就已經大量運用到了各個領域,比如需要隔音的各種建筑,都大量使用了這種隔音板。只要在房間里裝一塊10厘米厚的隔音板,哪怕你在里面蹦迪,外面也聽不到。當然,這種民用的還不能和潛艇用的比,但原理是一樣的,只是精粗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