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馬上就是粉絲節了,求支持!
………………………………………………………………
相對于其他列強,中國的戰艦型號是很少的,可能就只有潛艇和航母的型號多一些。其他的各類戰艦型號都不多。
比如重巡洋艦吧,中國從1909年開始的第一期海軍裝備擴充計劃到目前為止,服役的重巡洋艦雖然有30艘,但也只有4種型號。
分別是1911年開始服役的青城山級(青城級),一共建造了8艘,分別是青城山號、峨眉山號、雁蕩山號、天山號、棲霞山號、大興安嶺號、黃山號和廬山號。最初的青城山號和峨眉山號已經在1936年退役。
1916年開始服役的長白山級(長白級),一共建造了8艘,分別是哀牢山號、寶臺山號、富青山號(即“巴顏喀拉山”,巴顏喀拉山脈的名字來自蒙古語,意為“富饒青色的山”,1915年改名“富青山”)、王屋山號、大婁山號、九嶷山號、動宮山號、高黎貢山號。
1919年開始服役的南嶺級,一共建造了8艘。分別是南嶺號、大庾嶺號、騎田嶺號、萌渚嶺號、都龐嶺號、越城嶺號、小興安嶺號和仙霞嶺號。
然后就是1922年開始服役武夷山級,在20到30年代的整個海軍假日期間,中國就只新建了8艘武夷山級,時間跨度長達15年,平均兩年一艘。分別是武夷山號、巫山號、唐古拉山號、阿爾泰山號、大巴山號、五指山號、完達山號和呂梁山號。
其中,青城級是當時公認的“超標重巡”,建成時標準排水量15950噸,滿載排水量17000噸。主炮為4座三聯裝240毫米50倍徑主炮,雙聯130毫米50倍徑副炮8座,布置在舷側。中日癸丑戰爭后,青城級就開始接受改裝,換裝成了雙聯裝280毫米50倍徑主炮。在華盛頓海軍條約談判,這種“超標重巡”就成為扯皮的重點,最后中國只得讓步,又將他們改成了三聯裝210毫米55倍徑主炮,符合了條約要求。
第二種長白山級是真正的重巡,標準排水量13000噸,滿載排水量16000噸。主炮為4座三聯裝210毫米50倍徑主炮。
第三種南嶺級是在長白山級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標準排水量提升到16000噸,滿排18800噸。最大的改變是主炮變為三座三聯裝210毫米55倍徑主炮,雖然火炮數量比前兩種減少了,但這是一種新型的速射炮,1918型210毫米艦炮。每門炮的射速可達每分鐘12發,沒錯,這就是原時空的mk.16型8吋55倍徑主炮,大名鼎鼎的“8吋機關炮”,當然在本位面就是“210毫米機關炮”了。
第四種武夷山級是條約型重巡洋艦,我們都知道,這個條約就是用來鉆空子的。按照華盛頓條約,各國的重巡洋艦標排不得超過15000噸。大家都在玩秤,中國自然也不例外,武夷山級的真正標排是17200噸,是中國建造過的最大的一型,但是報稱卻是14980噸。當然,火力上倒是沒超,還是三座三聯裝210毫米55倍徑主炮。
當海軍條約結束后,中國雖然沒有上馬新的重巡,但是卻開始玩起魔改。把三十艘重巡洋艦先回送進船塢,進行現代化改裝。除了換裝燃氣輪機和新的雷達、聲納、計算機和火控系統,去掉水上飛機,加裝直升機平臺之外,還全部進行了導彈化改裝,就連主炮也改了。
6艘青城山級和8艘長白山級被拆除了一座后主炮塔,改裝成導彈垂直發射系統。主炮改為了雙聯裝310毫米50倍徑主炮。
南嶺級則是通過調整上層建筑,挪出了安裝垂直發射系統的位置,同樣的他們也把炮塔換成了雙聯裝310毫米50倍徑主炮。
而一戰后建造的武夷山級,改動就更大了,它們在設計時就已經已經考慮到了今后的導彈化改裝,預先就留下了足夠的改造空間,在38年的現代化改裝時,它們被去掉了2號和3號主炮塔,全部更換成了導彈垂發系統。一號主炮塔也更換成了雙聯裝310毫米50倍徑主炮。
之所以會這樣更換主炮,是因為在一戰和戰后的實彈試驗當中發現,隨著科技進步,各國的造船水平越來越高,8吋級別的火炮對于巡洋艦級別的目標已經難以造成致命傷害,雖然210毫米機關炮射速驚人,但往往只能給對手洗甲板,很難擊沉對手。
還有一點就是對岸支援問題,各國的烏龜殼也是越來越變態,越來越難以摧毀,8吋級別的火炮在這些新型堡壘面前,顯得傷害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