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蘇軍防線很快就淹沒在美國陸軍滾滾而來的鋼鐵洪流之中。
與此同時,美國隨軍記者紛紛將這一壯麗的場景拍成照片,甚至有帶著電視攝影車的,將其拍成紀錄片。隨后這個新聞與影像就在國內大肆播放以吸引眼球,提升士氣,并且很快就往全世界發表了。
還不只如此,其后十天內,西約空軍繼續使用云爆彈,只要是遇到第三國際的軍隊聚集地,人少的地方就扔幾十顆小的,人多的地方則就扔顆大的。務求獲得最大的破壞力,以及讓那些個超級大蘑菇被更多的人看見。
并且后幾天的使用力度還要大的多,原因是美國佬把針對日本的那批重轟炸機隊調了回來,改為轟炸中非戰線。而其結果就是,第三國際聯軍前面幾個月的辛苦成果灰飛煙滅,他們搶到的地盤在短短十天內被一掃而空,外加付出四十多萬人的巨大傷亡。
這次戰役被稱為“乍得湖戰役”,美國佬自己稱為“乍得湖大捷”。這一戰確實扭轉了美國在非洲的被動局面,不但遏制了蘇聯紅軍的進攻勢頭,也讓英美陣營的官兵士氣大振。
…………………………………………………………
“呵呵,真是想不到美國佬居然搞出能用的燃料空氣炸彈了……”看到美軍大捷的情報,文德嗣也有些無語。
“文總,他們的燃料空氣炸彈不過是剛剛能算第一代,而我們的已經是第三代了。”辛杰不以為然的說道。
第一代與第二代云爆彈均須實施兩次式引爆,也就是第一次先引燃高爆藥,并將裝填之燃料散布至空氣中,使其形成油氣云;第二次則待油氣云形成后引爆,產生爆震波、超壓及高溫之殺傷效能。因此在第一、二次引爆時會造成時間差,容易受環境因素影響,導致武器系統可靠度低,也不適宜在高速狀態下使用,而限制其使用之范圍。
特別是第二次引爆裝置,對于精確度和整體環境配合的要求甚高,如引爆油氣云之濃度、點火高度、點火起爆延遲時間等之控制,風速、空氣濕度等大氣環境中氣象條件的配合,以及油氣云與空氣混合不均勻等等,均將使爆炸能量相對降低。
此外第一、二代云爆彈投射時,均須使用減速傘來減低投擲速度,以利燃料與空氣之混合,故第一、二代云爆彈最大特征即為具有減速傘裝置。此一裝置不僅增加云爆彈本身之重量與體積,更限制了彈頭與載具之酬載率。
第三代云爆彈與第一、二代云爆彈最大不同,乃在于其僅需一次引爆即可完成,不僅簡化武器構造,降低制造生產成本,亦加大運用效果,對武器性能、戰場存活率及戰術運用彈性,均獲得重大進步與改善。
所以被美國人津津樂道的云爆彈,在中國軍隊看來并不怎么樣。
在一戰期間,文德嗣就組織武器研究部門開始搞燃料空氣炸彈。而中國搞這個東西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拿來炸人的,雖然這也很好用。而是用來清理毒氣,沒錯,中國的燃料空氣炸彈最初的開發目的,就是用來作為清理毒氣攻擊場的工具。
這倒不是說文德嗣打算大用毒氣。有了燃料空氣炸彈以后,先放毒氣再用這東西去清理純屬脫褲子放屁,直接扔燃料空氣炸彈炸死敵人就好了。問題在于,他必須考慮敵人施放毒氣之后的處理方式。
因為在一戰期間,列強們都毫無下限的大肆使用毒氣彈了,互相憋著勁的亂扔,連現在的德國首相小胡子,都差點兒被英國佬的毒氣彈掛掉。所以如何防止毒氣彈,以及在毒氣中作戰,就成為中國的重點研究對象。經過中國技術人員的實驗,大家發現,用云爆彈來掃除毒氣,真的是好棒好棒的。
大家可以想一想,引爆后大范圍的高溫高壓,再加上后來燃燒過后的短時間無氧環境,這一顆下去,爆炸范圍內的毒氣立刻就會被燒的干干凈凈。如果使用多量的燃料空氣炸彈,幾分鐘內就可以在毒氣攻擊場中清理出一大片范圍,作為部隊出擊的通道。并且它的優勢是可以無視毒氣種類,幾乎沒有毒氣能在這種高溫高壓之下不被分解的。這遠比單一針對性適用的解毒劑、中和劑方便的多。
所以,中國開發這種武器的前提和其他國家是不一樣的,云爆彈在中國首先是作為“毒氣克星”而存在,用它們來攻堅只是個副產品。所以在中國軍隊的序列中,這種武器首先配備的是防化兵和戰斗工兵,而不是一線戰斗兵種。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