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點20分,博卡拉空軍基地。
此時在機場上空,有一個中隊的fc16“虎頭海雕”式戰斗機在執行警戒任務,在更高的兩萬米的空中,則是一艘“觀察者”預警飛艇。
機場的停機坪上已經停滿了準備起飛的飛機,第一排準備起飛的是bc2“報喜鳥”中型轟炸機,這也是尼泊爾空軍現役最大的轟炸機。這款上飛出品的外銷機型是一款多用途重型戰斗轟炸機,可以用來投擲火箭助推魚雷反艦,也能掛上滑翔炸彈或集束炸彈對地,還能裝上雷達當作夜間戰斗機使用。
需要一提的是,自從1935年7月,最后一架強3“林鸮”俯沖攻擊機(原型斯圖卡)從亞美尼亞空軍退役之后,人革聯的海空軍就已經完全取消俯沖轟炸機的建制了,甚至連專職的魚雷機也沒有了。
人革聯國家的海空軍如果要執行對艦轟炸任務的話,就用遠遠的扔遙控炸彈或是重型遙控火箭,如果怕干擾,還有線控模組可供選擇。就連要進行雷擊,空投的聲制導魚雷上也可以加掛滑翔套件,有遙控與無控的選擇,可以從很高很遠的地方扔過去,完全不需要像傳統魚雷機一樣低飛并貼近敵艦。總之新的戰術就是千萬不能靠近敵艦。
bc2也就是出于這種戰術思想開發的外銷機型,這款由上飛出品的產品是典型的雙發重型戰機,外型中規中矩,常規布局,雙發平直低翼構型,比較接近后世阿根廷的普卡拉攻擊機,但是機身更大更肥,而且是并列雙座,基本上可以看作是“普卡拉”的放大魔改版。
當然它的發動機比“普卡拉”給力多了,“普卡拉”采用的透博梅卡?阿斯塔左xvig渦槳發動機,單臺功率只有978軸馬力。而bc2使用的是wj2乙型渦輪螺旋槳發動機,這款發動機的單臺功率為2200千瓦(2950馬力)!
“報喜鳥”有著強固的機身與機翼,空重8噸,最大起飛重量達到19噸,固定武裝為機頭一門30毫米機炮,翼根的2門20毫米機炮,尾部一門20毫米機炮。機頭布置有空中加油管,夜戰型的機鼻內裝了一具拋物面天線雷達。它最多能攜帶7噸武器,其彈艙與眾多掛點最多可以攜帶7噸武器飛行3000公里,或者全部載荷用于攜帶燃油與外掛副油箱飛上6400公里的距離。
在攔截任務或夜戰對空配置,14噸起飛重量時,其高空平飛速度可以超過740公里每小時,這已經比大部份活塞式單發戰機還快,而且動作相當靈活,如果完全不愧是戰斗轟炸機的底子,這都是歸功于那兩具總計6000馬力輸出的渦槳發動機。這就是大力出奇跡的例子。
與fac1型“炸彈隼”一樣,這款中型轟炸機的特點也是便宜。標配版的人革聯內部價才28萬一架,按照歐美的標準,這已經是重型轟炸機了,美國佬的b19(不是原時空那個)載彈量和它差不多,單價卻要折合66萬華元。這就是科技進步帶來的成本下降。
尼泊爾現在的經濟水平雖然遠遠超過了革命前,但它也還是只是一個小國,在人革聯當中,是無法和日本、土耳其、白俄、智利、波斯這些土豪小弟比的,他們也沒辦法把戰機全部噴氣化。所以渦槳飛機就成了他們最好的選擇,反正攻擊機和轟炸機這類飛機對于速度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有噴氣式戰斗機奪取制空權就可以了。
而且尼泊爾的假想敵是南邊的那堆印度國家,這些國家除了一個猶太,別的國家連噴氣式都沒有,比如他們最大的假想敵馬拉特,家里都是一水的活塞式電風扇,還大部分都是鴉片牛淘汰的舊貨。什么噴火啊、颶風啊、蚊子啊之類的玩意兒,這些貨色甚至連“報喜鳥”這種戰轟都追不上,也打不贏。更不用說和“虎頭海雕”這種專業戰斗機放對了。
要知道,活塞式發動機的效率與性能遠不如渦槳發動機,在同樣的功率的條件下,活塞發動機的重量可能達到渦槳的兩倍乃至三倍之多。例如原時空美國p47戰斗機采用的2500匹馬力雙黃蜂發動機,重量就超過了1噸,p51用的1400馬力的梅林發動機,重量達到760公斤。而2200千瓦(2950馬力)的wj2乙型渦槳發動機的重量只有400公斤。
再加上鐵鋁合金、鎂鈉合金和泡沫金屬等新材料的大量運用,中國飛機的自重大幅度的減輕,結構與掛架承力卻在上升,加上優良的氣動設計。在發動機同等功率的條件下,無論是航程、速度和有效載荷能力都大幅度上升了。
至于渦槳飛機相比活塞飛機的另一個關鍵優點就是使用成本,活塞發動機需要用高辛烷值的航空汽油,然而渦槳發動機只要用航空煤油就好了。航空汽油的煉制難度大,價格大約是航空煤油的3倍以上,因此渦槳發動機的使用成本比活塞式低多了。
當然,尼泊爾的空軍是不需要考慮反艦的,至少目前還不需要,他們的飛機全都是對地攻擊。
“嗡嗡嗡……”在發動機的轟鳴中,一架又一架的bc2“報喜鳥”起飛。
“50架,2個大隊……”夏爾馬上尉數了數起飛的報喜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