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和現代坦克差不多少,這輛坦克擺脫了許多二戰坦克的基本設計局限。
首先這個車體是德國坦克車體之中,第一個沒有中央傳動軸的。這讓整個車體低矮了許多,從二戰那種高大的車體,一下子躍進到了二戰后主戰坦克車體的扁平外觀。
因為后置了變速箱還有發動機,坦克的正面裝甲傾斜更自然,重心布置也因為這一改動變得更加合理。
同時,低矮的坦克車體外形,也讓在坦克側面負重輪上面的車體空間縮減。困擾二戰坦克側裝甲的問題,就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這一塊裝甲在二戰之中出現了三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主要參戰國德國美國蘇聯,分別在這一塊側裝甲上采取了不同的設計態度。
德國的豹式坦克采用的大塊的傾斜側裝甲,來保證了戰車防護力的同時,捍衛了車組成員的活動空間。
美國采用的是便于生產的垂直側裝甲設計,謝爾曼坦克標志性的側面垂直裝甲脆弱不堪,防護力最差。
蘇聯t-34坦克在外形低矮的同時,采用了側裝甲設計,防護力很強,問題是車體內空間不好,對于使用者來說很別扭。
三個國家在中型坦克上交上了自己的答卷,受當時的技術局限性,選擇不同走上了三種完全不同的道路。
不過李樂是從二十一世紀穿越過來的,在他穿越的那一年,被稱為冷戰第一神車的t-54坦克的設計結構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
有了這個未來的坦克設計參考,德國設計者們復制一個差不多的出來,簡直就是易如反掌!
t-54這個集蘇聯坦克設計思路的大成者,是蘇聯坦克“技術不足設計來湊”思想的一個巔峰。在這輛坦克之后,設計就很難再和日新月異的技術發展抗衡了。
取在這個設計和技術之間平衡的節點上,拿出t-54坦克來作為德國新式坦克的樣本,自然是最好的一個選擇。
何況德國的工程師們也沒有照抄,他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做了許多修改,比如略微降低了中型坦克輪的直徑,并且把五對負重輪增加到了六對。
更為關鍵的是,在二戰之中不太好處理的車體側裝甲,t-54的底盤上側面積幾乎沒有!因為面積小所以采用垂直裝甲就足夠防御了!
這樣一來既兼顧了生產便利,又增加了車體內部空間,還沒有失去防護性能……所謂的技術不行設計來湊,就是這么神奇!
最有意思的是,這還不是什么需要積累才能發展出來的技術:這設計誕生于二戰末期,雖然在1940年還沒出現,但是45年大家都可以玩了!
經過一系列的“創新”,讓5號坦克的底盤,剛剛誕生就差不多鎖定了其二戰最強坦克底盤的地位——畢竟拿出來的是后世經典的坦克設計,領先程度不而喻。
李樂端著的望遠鏡的鏡頭里,遠處的那個看上去真的非常有現代感的坦克底盤,被一瞬間跨越距離的88毫米口徑炮彈擊中了。
“命中目標!目標被命中了!”觀察站那邊,第一時間就傳回了自己的觀測結果。他們喊話的時候,實驗的5號坦克車體還被一片騰起的煙霧籠罩著。
“實驗人員正在靠近目標,火炮停止射擊!”一邊揮動手里的旗幟,試驗場上的幾個管理人員一邊通過無線電互相確認著。
“所有人離開火炮!停止射擊!”幾個工廠的高管快步跑到了炮口還在冒煙的火炮旁邊,對已經在遠離火炮,立正站好的炮組成員喊道。
“測試人員已經接近樣車了!正在觀察被打擊情況!”廣播里面傳來了遠處的聲音,喇叭里有些嘈雜。
看著車體上的被炮彈撞出來的彈坑,用手摸了摸焦黑的彈坑周圍裝甲,那里此時此刻還帶著有些燙手的溫度。
不過即便是瞎子,都可以看得出來,炮彈沒有貫穿正面的裝甲,車體內用來做實驗的兩頭被固定起來的山羊,雖然受到了驚嚇卻還活蹦亂跳著。
“報告觀測站!5號坦克的車體正面沒有被貫穿!上帝啊!它真的沒有被貫穿!”沒讓等待在觀禮臺上的李樂等待太久,廣播喇叭里就傳來了讓人振奮的好消息!
李樂背在身后的手不由自主的攥了起來,經過兩個月的努力,他提出了不少設計圖紙和技術思路的5號坦克車體,終于在一片歡唿聲之中,被定型了下來!(未完待續。。)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