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裝備無法大規模的建造和使用,這嚴重制約了德國登陸部隊的規模——解決辦法也有,就是混用各種型號的船只。
《海獅計劃》務實的采取了折中的辦法,在第一批登陸的時候,使用舊型號的船只吸引敵軍火力,然后用新的登陸艇沖擊上岸。
一方面彌補了登陸艇數量的不足,一方面也算是一種減小傷亡的勇敢嘗試。
原本這種小型船只,德國還沒有合適的發動機可以提供。不過經過交換,拿到了美國戰斗機和戰艦數據的日本雪中送炭,在半個月前終于把柴油機技術運到了德國。
別看日本在二戰的時候坦克發展水平一直落后世界主流,可日本卻是在世界范圍內最先使用柴油機裝備坦克的國家之一。
而且日本作為一個海洋大國,在登陸艇以及小艇使用的小型柴油機以及汽油機上,都是非常有自己的經驗和技術積累的。
拿到了這些技術積累,德國工程師選了一種最便宜的解決方案,保證了德國登陸艇最核心的性能——造價便宜,易于生產。
同時,為了安撫蘇聯,也為了物盡其用,李樂再一次通過西伯利亞鐵路,從日本采購了一大批的救生衣。
甚至為了趕時間,這批救生衣竟然大部分是日本的存貨——德國登陸部隊拿到的三分之一的救生衣,上面都是寫著日文的舶來品。
改進不僅僅在大型的裝備上,德軍在登陸英國的各種坦克上加裝了炮塔上的自衛機槍,還在機槍前面加裝了防盾掩護使用機槍的車長還有裝填手。
安裝這種東西一方面是加強登陸部隊灘頭上的防空火力,另一方面是為了對付塹壕中的英國步兵反坦克手。
基爾的碼頭上,幾名工人正在用最古老的辦法,焊接一艘小艇。最近德國為了籌備登陸船只,基本上處于無所不用其極的狀態中。
比如說德國差不多把法國的民用船只都征集了起來,統計造冊隨時準備調用。同時意大利也在幫忙生產沖鋒舟,用火車通過法國運往西線。
不少港口內,民用船只生產工人都在加班加點的生產小型船只,大部分都是簡單的沖鋒舟型號。
而拿到了圖紙,可以生產前方開門的專用登陸艇的船塢,都被軍方監控保護起來了。因方面是要隱匿登陸裝備數量,一方面是要對登陸艇的設計保密。
大量的船只使用的都是民用級別的鋼板,有些甚至都沒有像樣的防銹處理。這樣做目的一個是為了快速建造,一個是為了節約軍用資源。
德國可不比美國那么財大氣粗,能夠建造大量的非作戰裝備。大量的輔助裝備消耗資源不說,也耽誤著德國主力裝備的生產。
在1940年的12月,德國登陸艦艇的生產,完全是在不耽誤軍方任何生產進度,不占用軍方任何生產物資的前提下,在緩慢的進行著。
“這種東西大概只能用20天……”看著自己焊接的沖鋒舟,敲打著并不厚實的鋼板,一個工人對自己的同事評價道。
“上面給我們的指標,就是這么建造的……聽說我們生產的船,都是有特殊作用的,大部分當天就要沉掉。”另一個工人正在焊接這個沖鋒舟的特殊部件,對自己的同事回答道。
和普通的沖鋒舟不一樣,他們生產的這種沖鋒舟兩側是有支架的,而且相比較舟體本身,這些支架看上去卻要厚實一些。
實際上這些特制的沖鋒舟也是有特殊作用的,它們要在當天伴隨第一批登陸部隊上岸,盡可能的擱淺在沙灘上。
這些沖鋒舟的發動機都是可以拆卸的,以便回收利用降低使用成本。而它們的重要作用,是要配合浮動碼頭使用的。
工兵會將這些沖鋒舟坐沉在沙灘附近,然后再讓浮動碼頭固定在這些坐沉的沖鋒舟上。緊接著向浮動碼頭的浮箱內注水,就可以讓浮動碼頭擱淺在多個沖鋒舟上。
配合岸上的固定裝置,這樣可以讓浮動碼頭更穩,可以停靠后續的船只——主要是快速固定,節省固定碼頭的時間。
也正因為如此,這些特殊用途的沖鋒舟大部分不會反復利用,也就沒有重復使用的價值和必要了。
對于這些登陸英國建造的小體積登陸船只,德國高層也是反復論證探討過的。在登陸英國成功之后,這些船只也不會報廢失去作用。
一旦英國戰敗,這些船只就可以被送到地中海上去,負責沿海運輸補給,以及在進攻蘇聯的時候,用于黑海方向上的物資運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