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必須要盡快讓他的手下們高速的運轉起來,讓他們設計出更符合德軍利益的武器裝備來:“我們不能被動的等著敵人開發出他們的武器裝備,最終壓倒我們。”
在李樂設計的體系里,看上去笨拙的毛瑟98k步槍,就是支持stg-44突擊步槍的一種合理選擇。
畢竟二戰雙方交戰距離在500米開外的機會還是很多的,這需要精準的步槍保持優先開火的能力。
全部更換成突擊步槍不是不可以,可阿富汗戰爭蘇聯全部裝備突擊步槍的部隊遇到了什么樣悲慘的場面,二十一世紀的軍迷們也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為什么美國的武器裝備,整體上來看要比俄羅斯的更好一些,就是因為美國有自己的作戰體系,并不過分強調某種武器單打獨斗的性能。
結果偏偏是在武器體系已經成型之后,美國跨越式的取得了對蘇聯武器的壓倒性優勢。
正因為如此,成體系的美國利用信息化這個強項掩蓋了其他不足,在海灣戰爭中取得了震驚世界的戰績。
相反的例子就是伊拉克了,海灣戰爭之前它的武器裝備并不少,部隊也很有戰斗經驗。可因為武器系統各自為戰,終究吞下了戰敗的苦果。
“現在,我們所需要的,是預未來戰爭模式的大膽推測。我需要諸位能夠接受這套理論,和我一起把它發揚光大!”因為知道體系的重要性,所以李樂才越發的重視它。
“在我們的戰術內容中,空軍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如果空軍被打敗,那么失去了天空的陸軍,也會因為缺乏掩護品嘗失敗的苦果。”李樂必須讓所有的人都接受他的說法,才能夠正確的引導德國武器的發展方向。
當武器成為體系之后,就可以增幅最強的方向,壓倒敵人取得勝利。這樣做并不是沒有副作用,危害當然李樂也非常的清楚。
武器一旦成為體系,也就對體系有了“依賴性”,這種依賴說白了就是被體系掩蓋起來的武器自身的缺陷。
對付武器裝備體系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選擇對方武器體系比較脆弱的環節,摧毀掉對方的武器體系。
只要達成了這個目的,那么對方的戰斗力會瞬間被削弱,漏洞百出自顧不暇,直到崩潰輸掉戰爭。
這絕對不是危聳聽,實際上二戰德軍的迅速勝利,和逐漸走向失敗,都和這套理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排除掉早就被大家熟悉的盟軍資源碾壓理論之外,武器系統決定的德軍戰術體系的崩潰,也是德軍失敗的一個次要原因。
戰爭的初期,德軍在戰場上所向披靡,依賴的是其相對完備的閃電戰理論。
把觀察的目標縮小到戰術層面上,閃電戰就是裝甲快速推進戰術。至于說突破敵軍防線之后是合圍還是繼續向縱深突進,那都是后續選擇,并不是最初的戰術。
閃電戰的核心,就是在快速機動作戰中,集中使用裝甲兵,協調使用機械化步兵和空軍,形成突擊矛頭,摧毀敵軍防線。
延伸到武器體系下,構筑閃電戰的武器技術體系,是可靠的無線電運用、嫻熟的兵種配合以及輕量化快速度的武器裝備。
在這套武器體系內,me-109戰斗機負責爭奪制空權、斯圖卡轟炸機充當快速支援火力,2號、3號和4號坦克甚至是38t這樣的小坦克充當地面快速推進矛頭,歐寶汽車和半履帶裝甲車充當補給運輸中堅……
看看,這些武器恰好都是符合閃電戰戰術體系的,卻不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
德軍的閃電戰體系掩蓋了這些武器裝備的缺點,讓德軍取得了一系列戰爭的偉大勝利。
而當德軍被動的升級他們的武器裝備,轉而向速度慢裝甲厚的坦克過渡,不得已放棄斯圖卡轟炸機的時候,他們就打不出行云流水的攻擊作戰了。
估計最瘋狂德國將領,也不敢指望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如同皮實的3號坦克那樣掛滿油箱狂奔千里吧?
所以,當德軍放棄了他們熟悉的閃擊戰,開始面對攻堅戰和巷戰等難題的時候,敗亡也就近在眼前了。
李樂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他想要沿著最正確的方向引導德國武器體系,讓這個體系一直可以高效的運轉下去。
因為只有這樣,德軍才能夠用最少的資源,打贏一場曠日持久的世界大戰。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