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把這份計劃送給了首相先生,至于說通過不通過,那就要看他的內閣,和他本人的取舍了?!彼_默維爾作為英國海軍的指揮官,能做的事情真的不多。
他必須要上報自己的計劃,然后經過漫長的等待,等艾德禮的內閣,同意他的計劃,他才能夠執行。
而如果艾德禮的內閣猶豫起來,進行漫長的扯皮,那事情就更復雜了。也許幾個月的時間里,都不會有這方面的決策出臺。
……
同一時間里,不僅僅是薩默維爾在發愁,英國的新任首相艾德里安也在發愁。
而且他郁悶的事情,可要比薩默維爾郁悶的事情,多的太多太多了。
德國的戰爭賠款,雖然并不是一筆巨款,卻也讓頹廢的英國捉襟見肘,如何應對他也有些頭痛。
同時,從南部地區遷移到北部的英國難民,消耗著這個國家最后一點點的骨血。如果再不想好辦法,這些人就會變成禍亂的根源。
考驗這個新任英國首相的,除了經濟問題,還有嚴重的國際關系問題。
實際上,美國作為一個曾經的盟友,一直都沒有表態,是否承認這個立場上已經曖昧不清的新英國。
這個事情,從美國一直沒有承認維希法國這件事情上來看,短時間內都不會得到解決了。
換句話說,美國不會再輕易的和英國保持貿易關系,英國也不可能再如同之前那樣,輕松的從美國搞到想要的資源了。
別的暫且不提,美國這一次賣東西的時候,不允許英國使用貸款,必須現金結賬,就足夠英國痛不欲生了。
現在的英國,哪有大筆的現金,來支持它到美國去大肆采購了?如果有的話,丘吉爾政府早就用掉了……
失去了美國的支持,德國的支持卻不如美國的支持那么的強勁,這就讓艾德禮的內閣,面臨非常嚴重的現實問題:民生崩潰。
如果僅僅是民生崩潰這一個問題,找現在的老大德國去哭去鬧,估計也能多少得到一些安慰。
可除了美國之外,澳大利亞還有加拿大這兩個本來就不太穩定的大英帝國聯邦成員,都在英國問題上選擇了沉默。
也就是說,除了已經明確改旗易幟繼續抗擊德國的緬甸和印度還有中東等英國前殖民地之外,英國的其他殖民地全部都沒有表示承認現在的英國……
在這種前提下,英國想要從殖民地獲得經濟補償,已經只能是一個美好的夢想了。
騎虎難下的英國,現在連首都都有一半捏在德國人的手心里。每一次艾德禮想起這個事情來,就覺得自己的胯下隱隱作痛。
就好像自己的命根子捏在了別人的手里一樣,艾德禮這位英國首相,覺得自己根本就不是一個完整的男人。
每一次看到泰晤士河的橋梁上,那架設好了機槍的橋頭堡還有橫在橋梁上的路障,艾德禮就要郁悶一陣。
“上帝啊,薩默維爾竟然送來了這么一份文件……”他捏著這份文件,不知道是應該同意,還是應該拒絕。
如果他拒絕,他就守住了英國的氣節,至少能在未來的審判中,獲得一個不錯的同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