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說小型電機,事實上就有很多軍事裝備需要這類設備。坦克的炮塔轉向,就需要電機替代手動。
有了成熟并且穩定的電機,坦克炮塔的轉動就會更快,瞄準反應速度也會大大縮短——這在今天來說并不復雜,在1941年卻算得上是難能可貴。
同樣的,電視機的顯示器技術,放在軍事領域,就可以作為雷達屏幕等使用,更直觀的表示出雷達波束發現的目標位置。
反過來,軍用領域的金屬材料研發,也可以通過民用生產來盡快回血:武器更輕更小巧的追求,也變相的支持了民用電器的輕便以及小型化。
如果不是材料學的進步,根本不可能有更纖薄的板材出現,也就不可能在未來誕生隨身聽之類的小型電器。
要知道,在1941年前后,人類還沒有如今這么先進發達。很多東西那個時代根本就沒見過,甚至聽都沒聽說過。
希特勒絕對想不到,就在他自殺的地方,70年后的人們真的每家都有汽車,而且擁有家用計算機享受無線網絡,用著只有幾毫米厚的電話……
時代確實在飛速的進步,但是這些進步每一項都是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的。
如果沒有古老的鉆床,誰能想到在未來會誕生五軸加工中心這樣精細的生產設備?
而在車床銑床旁邊操勞了一輩子的六十年代的老工人,誰又能想到通過計算機數據,現代的年輕人可以在家里玩3d打印?
洗衣機在1858年就被發明了出來,在1910年,就出現了電動洗衣機。可是洗衣機的普及,一直到二戰后才逐漸開始。
而李樂不打算等那么久了,他打算立刻就在歐洲普及洗衣機等民用設備,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
之前元首曾經豪讓德國人每家都擁有自己的汽車,可一直到今天,李樂改良的簡化版桶車依舊無法完成這個承諾。
雖然過去的半年時間里,德國生產出了200萬輛各種各樣的汽車,可真正留給民間的數量,最多最多也就只有100萬輛而已。
當然,這可不代表著,有100萬人擁有了自己的汽車。這些汽車還包括運輸用車,企業用車。
就好像如今的中國,某城市擁有200萬輛機動車,并不代表著有200萬人擁有了自己的私家車一樣。
汽車的承諾短時間內看來是無法兌現了,所以李樂決定在其他方面給自己圓一個場子。
比如說,戈培爾為了提高自己的宣傳效率,提出了一個十年三步走的信息發展計劃。
在他的計劃中,第一年,也就是1941年這一年,德國的每一戶家庭,都會普及上收音機。
聽起來這個計劃似乎很容易就實現,可是這后面其實并不那么的簡單。
首先,收音機是要用電的,這也就是說,德國和其占領區,在未來的一年之內,大部分地區都會通電,并且由國家提供充足的電能。
而在1942年到1945年這4年的時間里,戈培爾希望可以普及電視機,讓德國每一家每一戶都可以收看電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