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望戈林這樣的人真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建設空軍的事業中,是不太現實的。
唯一能讓他全速運作起來的,是元首手里那條若有似無的皮鞭。
在二十一世紀,這樣的企業雇員們多到數不勝數,如果領導不監督著,對領導沒有畏懼之心,那他們都會拖延自己的工作。
有意思的是,當領導發威,或者有人若有似無的打一些小報告,這些雇員就會一邊罵街,一邊辛勞的工作起來。
至于說辭職,是萬萬不敢也不愿意的,這個現象非常的普遍,以至于所有人都見怪不怪。
不要認為德國人比其他的人種更好,他們嚴謹的一面有的時候會變成刻板,而他們懈怠起來,真的和其他的民族一模一樣。
戈林出于對元首的恐懼,還有對那個若有似無的影子的敬畏,才安排自己的心腹,去h4號工廠看一看。
至于說那個h4號工廠究竟一年能生產多少架飛機,他本人是不感興趣的。
看著帝國的空軍從無到有是一回事,為空軍奉獻自己的全部,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戈林曾經對手下人說過“元首從不問我有多少型號的飛機,他只問我有多少架飛機”這樣的話。
所以戈林投其所好,只生產更容易生產的小型飛機,而盡可能的不生產戰略轟炸機和大型運輸機。
雖然這個選擇是在物資短缺的情況下進行的正確取舍,可也確實透露出了戈林對元首的戲弄。
從專業的角度出發,他利用自己的知識,對好大喜功的元首進行了一個數字游戲,欺騙了元首和許多人。
可惜的是,當元首變成了一個精明的專業人士,甚至比戈林還要專業的時候,帝國元帥就欺瞞不下去了。
他欺瞞的數據,元首比他還要了解,元首甚至要求他匯報飛機的性能參數,并且詳細的記錄每一種飛機的具體型號。
這樣一來,沒有人能夠在數據上做文章,因為元首知道任何一條數據的作用。
比如說,夜間戰斗機方面,元首要求必須要有機載雷達,并且裝備大口徑的攔截火炮,才可以稱之為夜間攔截戰斗機。
那些臨時被湊數的單引擎飛機,是無論如何都不能稱為夜間戰斗機的。
同時,元首也經常找科學家詢問技術問題,而且元首提出的問題都非常尖銳,讓科學家和技術工程師們都很欽佩。
戈林在新技術上根本沒有什么先見之明,他也只能跟在元首的屁股后面學一些新知識,更不可能利用自己的精通來欺騙元首了。
元首在開會的時候,提出的有關雷達方面的技術問題重點非常明確,他只問雷達的探測距離提升,以及抗干擾能力,還有新技術的普及能力與量產難度等幾個重要的問題。
而解決了這些問題,也就等于說全面的提升了雷達的性能參數,根本做不得假。
戈林為什么能夠獨攬空軍大權,其實道理非常的簡單:懂技術的人里面他最有統帥能力,統帥里面他最忠誠,忠誠的人里面他最懂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