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名衡督師江北,最擔心的問題就是明軍一觸即潰。
近十年來,明軍與清軍交戰,幾乎所有的戰役都是已失敗告終,每次都是明朝損兵折將。
這早就讓明軍對清軍感到深深的恐懼,所以此后清軍入寇關內,才有十余萬人在山東牧馬近半年,而明軍不敢一戰,只有讓八旗大爺搶滿意,玩夠了,自己北返的笑話。
高名衡深知明軍與清軍之間,最大的差距不是戰力,而是信心和敢戰的勇氣。
因此他將久經戰陣的高杰鎮,放在同清軍交過手的劉順旁邊,讓這兩支強兵頂在前面,就是為了防止一觸即潰,望風而降的局面出現。
這個策略確實有些效果,二十萬清軍被擋在徐州一線,近兩個多月的時間,為他布置江北防線,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當然這與清軍想要圍點打援,誘使淮江之南的明軍救援,有很大的原因。
以前清軍圍困大凌河,圍錦州,明朝不管能不能打過,多少會派遣一些兵馬增援,還是敢和清軍一戰。
這次多鐸和阿濟格卻失算了,豫南的高義歡不來,南面的明軍居然也沒來,讓他們白白浪費時間,給了城中守軍布防的機會。
高義歡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等待出手的時機,而淮南的明軍則純粹是怯戰。
多鐸、阿濟格見圍點打援策略不成,攻城又消耗太大,清軍隨即改變策略,決定鎖城南征。
只是因為有淮河阻擋,清軍無法過河,清軍才將南下的時間拖到河面結冰。
十一月,阿濟格率領十萬人馬跨過淮河,高名衡極力想要避免的局面還是出現,淮河一線近二十萬明軍,不是潰敗,就是降了清軍,阿濟格大軍直接殺到了揚州城下。
歷史上多鐸從歸德殺到揚州,只用了十二天時間,清軍輕易撕破江北防線,給南京帶來巨大的震撼。
現在江北戰事進行兩個月后,阿濟格殺到揚州,對于南京的震撼,沒有那么恐怖,但也讓朝中動蕩起來。
現在南京朝廷能依靠的兵馬,就只有江北四鎮,還有武昌的左鎮,然后就是一支募集不到半年的新軍,還有福建等地的軍隊。
其中新軍還沒形成戰力,基本指望不上,福建鄭芝龍的人馬又調不動,所以一旦江北完蛋,江南便無兵可守,南京絕對守不住。
面對這種情況,南京朝廷立時就不淡定了。
清軍兵臨揚州的消息傳到南京后,朝廷內部主和的聲音又開始冒頭,馬士英掌握的三鎮兵馬,一鎮直接投清,一鎮躲在淮安城中,就只剩下黃得功這么一鎮人馬還能調動,便讓本就不是堅定主戰的馬阮一黨,立刻就搖擺起來。
明朝皇帝有許多壞毛病,不過卻也有一個優點,就是絕大多數都是硬骨頭。
在大臣們惶恐不安的時候,年輕的朱慈烺卻強硬起來,表示南京是大明南都,朕在南京,就是天子鎮江防。
現在清軍才打到揚州,南京還看不見清軍的影兒,就要倉皇而逃,朱慈烺做不出這樣讓祖宗蒙羞的事情出來。
從遼事起至今,大明朝已經丟掉了半壁江山,整個黃河流域都落入清軍之手,明朝實際控制的區域,確切的說只剩下南直、浙江、福建、江西、兩廣等地。
這其中不少地區,還是被軍閥控制。朱慈烺也是被逼的無路可退,要是江南丟了,他便只能學宋朝皇帝往海上跑,或者跑去福建,被軍閥控制,那他就成獻帝了。
不到萬不得已,朱慈烺不會離開南京,他當即下旨,許諾前線將領,只要擋住清軍,公候之賞朝廷絕不吝惜。本來朱慈烺還要許諾封王,想用王爵來激勵諸將,不過遭受史可法等文官的激烈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