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清軍南下,打到揚州時人馬不減反增,收編了許定國等叛軍近十萬。
戰爭進入十二月份,淮安守軍中出了叛徒,總兵柏永馥開城投降,劉澤清見事情不妙,只能將錯就錯降了清軍。
明朝漕運四大糧倉之一的淮安豐濟倉,也落入了清軍手中。
至此江北四鎮,降了兩鎮,不過投降的人馬遠不止于此,許定國和劉澤清兩鎮兵,就連黃得功手下,也有兩個總兵田雄、馬得功也投降了清軍。
大批明軍投降,成為了清軍南侵的幫兇,加劇了江北的危局,不過這些意志不堅的人馬投降后,卻也使得明軍大浪淘沙,留下了一批忠于明朝的兵馬。
江北四鎮同武昌左鎮一樣,都是軍閥,朝廷給每鎮的兵額是三萬人,但每鎮其實都接近十多萬人馬。這些兵馬大部分,都是一些糟粕。
此時隨著大批明軍投降,阿濟格兵力激增到近三十萬,明軍這邊沿江布防的人馬,只剩下十多萬人,不過南京從各地調動數以萬計的官軍和義勇,來自湖廣、江西、浙江的明軍輪番上陣,犧牲無數,抵擋著清軍和叛軍的攻擊。
高成勛率領湖廣水師,過大勝關時,又遠遠看見一個熟人。
今歲年中時,出使湖廣的那個南京欽差,騎著一匹馬,駐立在一個小山包上,正看著一艘大船,往西面而去。那艘船高成勛知道,正是禮曹從湖廣派來,接坤興公主的大船。
高成勛領著船隊,過了大勝關,在南京碼頭停船,找到南京兵部官員,交接船上的物資。
一個兵部的主事前來交涉,讓高成勛將物資運去鎮江,并希望水師能夠協助江防水師,防守江面,減輕江防水師的壓力,高成勛沒有拒絕,抱拳接受了官員的要求。
鎮江城外的大校場,一萬多名新卒整裝待發,他們是南京朝廷新募的中央禁軍,都是在浙西義烏、金華等地募集的漢子。
那里是當年戚帥募兵的地方,幾十年過去,依然是江南最好的募兵之地。
朱慈烺對于新軍寄予厚望,從財政中擠出錢糧來供養他們,本來想讓他們訓練兩年,可現在情勢危機,不得不讓這群新卒直接上陣了。
萬余新卒,穿著朝廷新發的戰襖,手持長槍站在校場上,盔纓似火,長槍如林,士卒臉上都是堅毅之色。
這時前來督戰的大學士何騰蛟,嘶聲喊道:“數十年前,倭寇禍亂江南,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今日東虜南侵,兇殘比倭寇更甚,多的話,本閣也不說了。只希望將士們心里想著陛下就在南京,身后就是江南百姓,就是你們的父母妻兒,望你們拼死殺敵!”
說到這里,何騰蛟自己也有些動容和哽咽了。這些新卒訓練不到三個月,過江基本就是送死,他頓了頓,抬眼看向高臺下一萬名新卒,“兒郎們,渡江援揚,接旗吧?!?
負責招募和練兵的大臣王彥,接了朝廷授予的大旗,還有新的軍號,朱慈烺親自命名的捧日軍。
在接了旗后,捧日軍一萬人,將直接從鎮江上船,開往對岸。
明軍在江北的防線,不只是揚州、和州、六合等幾個城池,還有沿江的渡口。
清軍一時間無法攻下城池,轉而開始攻擊渡口,而渡口守軍沒有城墻依托,死傷相當的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