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在這廂躊躇滿志,要與二郎神大戰(zhàn)一番,卻見牛魔王表情極不自在,好似做了什么虧心事一般,他只道牛魔王不好幫自己心中過意不去,又道:“哥哥與那二郎神有舊,可暫且避開些,以免尷尬。”
牛魔王對悟空的提議不理不睬,卻道:“聽聞那楊戩性情高傲的很,你若如此去叫陣,只怕那楊戩不會理你。”
通風(fēng)亦道:“牛兄之有理,你若如此沒來由便去叫陣,倒是不占理了。”
悟空想了想道:“既然如此,你我三人分頭行事,看看這山中眾妖聚集在此,究竟有何勾當(dāng)?”
三人于是各自變化,悄無聲息落在了這片高山之中。
悟空化作一只黑鴉,飛在一座山洞前,落在枝上,“喳喳”叫了幾聲。他心中得意,往常只是用那隱身術(shù),頗費法力,如今變作飛鳥,一時間覺得自己對變化之術(shù)感悟又有了進境。原來這變化術(shù),最難的卻是與環(huán)境相諧,教人視若不見。
比方說,你若于森林中變作一顆樹,那是很難被人看穿的了,但若有心之人對此地極為熟悉,卻有可能覺出異常;但若變作一片枝頭綠葉,這卻又高出了一籌,如今悟空化作飛鳥,除非那二郎神也有一顆火眼金睛,否則是再也尋不出破綻的。
悟空細細回想,《西游記》中二人以變化數(shù)比拼時,他最后化作一座廟宇,而二郎神并未看出這廟宇便是悟空所變,而是自那旗桿處看出了破綻,因此他敢斷,二郎神并無火眼金睛的本事,亦是憑著猜測而已。而今的二郎神,自然不知有人來犯,更不知花果山這幾年出了一個太乙金仙孫悟空,怎會對一只老鴉仔細勘察。
悟空正想著,見自那洞中走出一隊小妖,為首那只趾高氣揚,邊走邊吆喝道:“快著點,誤了康元帥的宴席,你我都要挨棒子的。”后面十幾只小妖肩擔(dān)羊酒,手提鮮果,個個形容古怪猙獰,表情癡茫,不知所從。
悟空在花果山也曾見過如此情景,群猴還好些,個個伶俐聰明,但那七十二洞中,倒有半數(shù)小妖只知餓了便吃,困了便睡,有人領(lǐng)著便走,無人號令便呆坐一天。他也曾問過牛魔王,牛魔王只草草解釋為靈智未開,他便也未放在心上。此時又見這梅山妖怪亦是如此,他細細思索,以后若是尋得修道的法門,料想也該是這領(lǐng)頭的小妖學(xué)得快些,后面那些形容癡呆的,便是入門恐怕也是難題。靈智未開……如何能教靈智開了呢?
這一隊小妖走得甚慢,前面那小妖兩手空空,見哪個偷懶懈怠便上去踢上幾腳,那些小妖只知任勞任怨,只木訥答應(yīng),眼神中卻連懼怕的神色都不見。悟空看著這情景,暗中搖頭,生若如此,悲莫大矣。
悟空跟著他們行出了好遠,倒要看看是那個康元帥辦得什么酒宴。他心中猜想,這康元帥大概便是梅山七兄弟中康張李姚中的康太尉,不知此處為何要以元帥相稱。
又翻過了一座山坳,突然生變,隊伍最后的一只貓妖在被排頭小妖踢了幾腳之后,“嗷”地一聲厲嚎,回手一爪便揮在排頭小妖的臉上,排頭的是一只豺妖,被貓爪抓得鮮血淋漓,他卻不上前反擊,亦仰天長嚎,這聲音曲折,似是在傳遞訊號。
片刻,自遠處那洞中飛出一只白首蒼鷹,須臾便至,到了隊前化作人形。這豺妖上前施禮道:“稟告洞主,這貍貓抓了小的一爪。”
悟空暗笑,這豺妖倒也有趣,區(qū)區(qū)小事還要找洞主告狀。
這洞主行至貓妖前,仔細查看一番,對那豺妖道:“確是獸心萌醒,你報告有功,待回來再獎賞于你。”豺妖忙鞠躬稱謝。
洞主隨后又變作蒼鷹模樣,一爪撈起那貓妖,飛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