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時候只怕他們會借此黨同伐異,鏟除異己,陷害忠良!”
沒錯!
本大少就是大明王朝的忠良!
李祺這話說的很是直白,也頗有幾分道理,是以老朱和朱標都陷入了沉思。
朝堂百官更是騷動不已,他們不少人都被御史官彈劾過,自然明白李祺現在的感受。
這些狗日的御史官,憑借風聞事的權力,讓御史可以肆無忌憚的攻訐,即便彈劾有誤,一句臣只是聽說就萬事大吉。
就像現在陳寧這般,我只是聽說的,我只是為君分憂,我只是風聞奏事……然后就想溜之大吉,也不用負什么責,簡直可恨到了極點!
是以李祺這番話,瞬間就引起了百官的共鳴。
他們全都齊刷刷地看向了皇帝陛下,希冀著能夠借助今日之事,廢掉御史官這惡心的特權!
然而不等皇帝陛下開口,一個個朝臣接連跳了出來,厲聲指責李祺。
因為李祺這話,無異于是捅了清流官的馬蜂窩。
六科給事中、十三道御史紛紛出班,將矛頭對準了李祺。
李祺知道這是動了他們的利益,沒有風聞事的權力,御史官七品小官,無權無錢誰會搭理他們。
不過他還是不慌,冷笑一聲說道:“我又沒有說不準御史官彈劾,諸位何必如此過激?”
“怎么?失去了這風聞奏事,你們就不能繼續為君分憂,繼續為大明盡忠了嗎?”
“大明朝堂是處理政務的地方,而不是爾等互相攻訐,邀名賣直之所。”
李祺一番話駁得這些御史官啞口無。
因為陳寧的例子就擺在眼前。
他就是為了攻訐攀誣才會彈劾李祺!
這一點,明眼人就能看得出來!
所以現在等同于是御史官被李祺抓了個現形,人家苦主要展開反擊,你還能說什么?
理虧的一方,正是他們這些御史官!
正當氣氛有些凝重的時候,一個意想不到卻又在意料之中的人站了出來。
御史大夫,劉伯溫。
他并非為了陳寧而來,而是為了官御史。
因為倘若失去了這項特權,那么原本品級就低下的御史官,還如何監察百官,起到臺憲之責呢?
“陛下,風聞奏事自古以來皆是如此,肇始于“三代”以前,發展于周、秦、漢時期,定型于兩晉,成熟于唐、宋時期。”
“正因為“風聞事”對于糾舉官吏不法和懲治貪污受賄起到了積極作用,所以此策才會一直存在!”
“當然,李祺所也并非全無道理,御史官風聞奏事,也陛下進行限制,臣下朝后將與同僚一起,商議一套新的科道彈劾制度,徹底杜絕肆意攀誣之事,避免御史官淪為他人黨爭的工具!”
這就是劉伯溫。
鐵面無私。
剛正不阿。
對事不對人。
他只求大明昌盛,百姓安寧。
李祺忍不住嘆了口氣。
遇上這樣的人,實在是沒有辦法。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