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明媚,天空湛藍。
    冬日的金陽為這滿目蕭殺的四野增添了幾分暖意。
    一行人在鏡城北邊匯合,劉堯還是那副吊兒郎當的模樣,依舊看不上對他擺臉色的江辭。
    鏡城一行,好似什么都沒有改變。
    然而明眼人都看得出,劉堯那雙眼底,倒映的不止是燦燦陽光,還有這千里江山。
    他眼底的山光水色變得清晰而明朗,如果不是真心喜愛,又怎會用這樣的眼神來看待這錦繡山河?
    細微的變化還是叫顧明舒發覺了,他把一匹馬的韁繩遞給劉堯:“殿下,這段路您騎馬前行。”
    劉堯登時叫苦連天:“顧明舒,你究竟安的什么心,你想凍死本王阿?”
    顧明舒淡聲道:“難得離京一趟,不看看邊塞的景致,豈不是虧了?”
    劉堯不情不愿地接過韁繩,但騎在馬背上時,他比任何人都快意。
    顧明舒搖頭輕笑,翻身上馬。
    玄驪與飲嵐似乎成為了親密無間的好友,便是走在道上,兩匹馬也緊挨著。
    作為他們主子的風墨白與顧明舒,少不了并肩而行。
    寬厚偉岸的背影,纖細窈窕的身姿。
    通體漆黑的玄驪,渾身雪白的飲嵐。
    只是兩人策馬走在前方的背影,便叫人賞心悅目。
    幾位嫂嫂見狀,露出欣慰的笑意。
    一行人緊趕慢趕,等到日落時分才趕到羌城。
    此時此刻,城門之上飄揚的不僅有顧家軍的軍旗,還有羌城的百姓為烈士親手制作的招魂幡。
    勝利是喜悅的,但所有人都懷著悲痛的心情,準備送別那些血冷于沙場的將士。
    一行人入城后,目之所及的房檐,都掛上了白燈籠,大大的燈籠上,寫著漆黑的“奠”字,識字的人家甚至還在大門上貼著挽聯。
    沒有任何人要求羌城的百姓這樣做,都是他們主動為之,目的就是為所有慘死于北燕斧鉞之下的將士,舉行一次別樣的葬禮。
    是感謝,感謝將士們用性命換來他們的自由。
    是懷念,懷念那些把生命都留在這片土地上的人。
    劉堯被這一幕震驚了:“何人的葬禮,竟能讓滿城縞素?”
    顧琇瑩看向連成一條線,仿佛沒有盡頭的白燈籠,沙啞著聲音向劉堯解釋:“英雄的葬禮,值得天下人銘記。”
    東陵的文化與其余諸國都不大相同。
    在東陵人的骨子里,流淌著安土重遷的思想,他們打一出生起,就深愛著這片生養他們的土地。
    他們接受不了山河被外人踐踏,更無法接受外人的統治。
    以至于就算東陵岌岌可危,他們陷入水深火熱中,大部分人寧愿選擇留在這片他們熱愛的土地上,掙扎求生,也沒有投到敵人的陣營中去。
    更何況北燕人給他們帶來的,沒有安逸與和平,只有更多的剝削與苦難。
    正因為如此,他們的才會更加感念將士們的付出。
    這隆重的喪禮,是羌城百姓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陣亡將士能做到的全部。
    也是他們的,一片赤誠。
    劉堯聞,不禁陷入了沉思。
    在京中,似乎所有人都圍著劉姓人轉,只要與“劉”沾邊,都能引得眾人趨之若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