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代初的那個純真歲月里,婚禮的場景還帶著幾分質樸與溫馨。街巷間,三輪車與自行車緩緩穿行,車后座上綁著大紅的綢花,叮當作響的鈴鐺聲里,滿載著新人的幸福與憧憬。這些簡陋卻充滿情感的交通工具,成為了那個時代婚禮上不可或缺的風景線。
李居安作為新郎,蹬著自行車,滿臉汗水卻笑容燦爛,新娘坐在后座,手捧鮮花,羞澀而又激動,兩人的背影在晨光中拉長,繪出一幅幅動人的畫面。隨著時間的推移,步入80年代中后期,社會風氣悄然變化,婚禮的排場也漸漸升級。
后世大客車和面包車開始嶄露頭角,成為新式婚車的代表,它們以其寬敞舒適、氣派非凡的形象,迅速贏得了人們的青睞。結婚證的設計也悄然革新。那個時代,結婚證上的圖案告別了曾經的旗幟與五星,轉而以雍容華貴的牡丹花取而代之。翻開證書,背面是一片熱烈的大紅色,如同新婚生活的火熱與激情。
在那個信息傳播尚不發達的年代,婚慶行業并不像今日這般依賴廣告與營銷,一切依靠的是人與人之間最質樸的信任與口碑。李大哥,便是這樣一位在鄉間小有名氣的婚禮記錄者。
他總說:“婚喪嫁娶,乃人生大事,尤以結婚為首要。這樣的大事,不僅要辦得熱鬧體面,更要被細細記錄下來,成為永恒的記憶。我肩上扛的,可不只是一臺相機,而是無數家庭的幸福瞬間,是時光的見證,是愛的傳承。”
每當夕陽西下,李大哥便會背起他那沉甸甸的相機包,踏上一條又一條鄉間小路,去往一戶戶人家,用鏡頭捕捉那些平凡而又珍貴的瞬間。
從三輪車到面包車,從舊式結婚證到新風尚,李大哥的鏡頭下,記錄的是一個時代的變遷。
李居安他要去接自己的新娘林梅回家。為了這一日,他精心準備了一份特別的禮物,那是兩條肥美多汁的豬肋條、兩條銀光閃閃的魚、四根翠綠欲滴的大蔥,以及四捆晶瑩剔透的粉條。
這些看似尋常的食材,在那個物質并不充裕的年代,卻承載著一份沉甸甸的寓意,它們有一個充滿“歷史感”的名字——離娘肉。在當地的習俗中,女兒被視為母親的心頭肉,當新郎將這塊“心頭肉”娶走時,為了表達對娘家的感激與尊重,必須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補上這份缺失。
離娘肉,是對新娘母親的一份物質上的補償,更是兩家人情感聯結的紐帶,寓意著新人成家立業后,仍不忘根本,心懷感恩。李居安手提著這份沉甸甸的心意,腳步輕快地走在通往林梅家的路上,心中既有對未來的無限憧憬,也有對過往歲月的深深感慨。他知道,這一路上,每一步都踏在了鄉親們的祝福之上。
李居安身著一襲筆挺的中式禮服,步伐穩健地步入林家大院,他的面容上掛著溫文爾雅的笑容。他先是恭敬地行了一個深鞠躬。林母見狀,眼眶不由自主地泛紅,晶瑩的淚珠在眼眶里打轉,似乎有千萬語哽咽在喉,卻又一時不知從何說起。
正當氣氛變得微妙而感傷之時,林父,一位面容剛毅、眼神中透露出歲月沉淀智慧的中年男子,不動聲色地瞟了一眼旁邊忙碌記錄這一幕的攝影師鏡頭,他輕輕扯了扯林母的衣袖,以一種只有她能讀懂的溫柔與堅定,示意她莫要失態,趕緊將準備好的紅包遞上。
紅包封面上繡著金色的雙喜字,沉甸甸的。林母這才恍然回神,含淚帶笑地將紅包遞給了李居安,好讓這對新人能夠盡早啟程。與此同時,林梅的堂侄兒汪成,一個年僅十二歲卻已初具男子氣概的少年,肩上扛著一項特別的使命,緊隨其后。
他雖然年紀尚幼,但眼神中閃爍著一種超乎年齡的責任感與興奮。汪成此行的任務,是參與并完成一項古老而神圣的婚俗——掛鐘。在當地,這一習俗寓意深遠,象征著時間的流轉中,新人將攜手共度每一個晨昏,歲月靜好,時光不老。
掛鐘的過程講究頗多,汪成小心翼翼踮起腳尖,鄭重其事地完成掛鐘。那一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此,空氣中彌漫著一種難以喻的溫馨與期待,仿佛連時間都為之靜止,只為見證這份跨越時空的承諾與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