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英武似朕,立之如何?”
奉天殿內,大明皇帝朱元璋站在丹墀上之掃視群臣。
他強忍著喪子之痛,與群臣商議立太子之事。這些日子他雖然內心沉痛,但卻一直在思考該由誰來挑起這萬里江山。
幾個兒子中燕王跟他最像,也最適合繼承大明江山。
“陛下不可!皇孫年富,世嫡之子,子歿孫承,適統禮也。既立燕王,置秦晉二王何地?”
翰林學士劉三吾站出來反對。
此話一出,朱元璋臉色變得難看。
他的二兒子秦王朱慡荒淫殘暴,品行不端。他的三兒子晉王朱棡性情驕縱,曾意圖謀反,還是太子求情后才赦免一死。
這倆人自然是沒有資格當太子,但是根據自古以來的宗法制度,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從哪方面來說,朱元璋都不能立燕王朱棣為太子。
“陛下,劉大人所甚是,禮法不可廢。”
兵部主事齊泰也站出來附和。
“陛下,太子雖薨,但皇孫仍在。東宮儲君必出嫡系一脈,如若立燕王為太子,那么亂了禮法,開了禍端,遺禍無窮啊。”
翰林撰修,東宮伴讀黃子澄也站出來反對。
隨即一眾文官紛紛跪下,讓朱元璋三思。
藍太平和一眾淮西武將冷眼旁觀。
“江南文官集團已經成型,這就是未來的東林黨啊。”藍太平在心中暗暗感嘆。
朱元璋面沉似水,看著一眾跪在那的文臣,他沒有任何表示。但是寬大的袖袍里,他的手指甲已經扣到肉里。
他本就沒打算立燕王為太子,在他的心里跟馬皇后和朱標才是一家人。
所以朱標死后,他還是決定立朱標的兒子為皇太孫。
他現在猶豫的是立朱允炆,還是朱允熥。
不管立誰,那都要“重新洗牌”,他留給朱標的班底太強了。
他的皇孫是駕馭不了這個班底的,必須要重新配備班底。
今天,他拋出朱棣這個“魚餌”就是想看看這潭水下,到底都藏著些什么魚。
從剛才文官的表現也讓他意識到,立太子這事要慎重。即使面對自己這個鐵血帝王,這群腐儒依然敢反對立燕王。
他朱元璋不怕殺人,特別是手無寸鐵的酸儒,但是他也不敢動搖國本。
什么是國本?
自己垂垂老矣,選出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儲君,來平穩的延續大明江山就是國本。
如果立儲這事處理不好,那么這大明江山會不會跟大秦一樣,二世而亡?想到這里心中煩悶更甚,隨即目光一瞥。
“魏國公,你說說立誰好?”
朱元璋哼聲道。
“回稟陛下,燕王殿下雖然博學多智,英武神勇。但太子一脈乃是正統,嫡親血脈,宗廟社稷所系,還望陛下三思。”
魏國公正是徐達的長子徐輝祖,他跟父親徐達一樣忠于朱元璋,所說也都是肺腑之。
朱元璋微微頷首,臉色稍霽。因為徐輝祖的姐姐,正是燕王朱棣的王妃。
這說明他心中裝著朝廷,沒有私心。
徐輝祖的話也讓一眾文官騷動,沒想到淮西勛貴在這件事上,跟他們倒是觀點一致。
文官也是怕了,洪武一朝對待官員的非常苛刻,貪墨超過六十兩白銀一律死刑。甚至有時說錯一句話,都會被施以刑罰。
朱元璋歷來刑法嚴酷,絕不寬宥。
這也導致許多大臣早晨上朝出門前,都要跟妻子家人訣別,吩咐后事。要是居然活著回家,便感謝祖宗保佑,又多活了一天。
大家絕不愿意再選一位,跟朱元璋很像的皇帝。
畢竟,誰也不想再過這擔驚受怕的日子了。
所以,燕王朱棣絕不能成為太子。
在這件事上,不論是文官為主的江南集團;還是武將為主的淮西集團,想法都是一致的。
本來太子朱標寬厚仁和,又名正順,是絕佳的人選。奈何天不遂人愿,太子早薨。
文武百官就把主意打到他兒子身上了。
“臣等附議。”
一眾淮西勛貴也紛紛跪下。
朱元璋嘴角露出冷笑,他知道群臣怕的是什么。
既然你們怕再來一位鐵血無情的君王,那么咱就如你們的愿,選一位仁慈寬厚的君王,你們還敢不感恩戴德的盡心輔佐?
這就是帝王心術。
“既然如此,咱就立皇太孫位居東宮,等咱龍御歸天時克承大統,承繼這大明的萬里江山。”
“皇上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