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灶戶在鹽場生產的鹽,除了一部分用來繳鹽稅外,剩余的鹽也需要賣給轉運鹽使司。
這剩余的鹽分為兩類,一類是“正鹽”。
正鹽是都轉運鹽使司給你規定的,每年必須要煎出鹽的量。
一般正鹽會以每引六錢銀子的價格收,不過都是用粟米抵。
除去繳稅和正鹽,灶戶剩余的鹽叫“余鹽”。
這些余鹽,都轉運鹽使司會給予相對高的價格回收。折合白銀差不多八錢銀子一引鹽。
這也是為了鼓勵灶戶多產鹽,但愿望是好的,現實是殘酷的。
很多時候,灶戶的余鹽會被都轉運使司的人克扣。該給的折價糧食不夠,還在收鹽的秤上做手腳。
這些收上來的余鹽,會被以一兩銀子的價格轉賣給販賣私鹽的人。
這其中最大的私鹽販子,就是以李景隆兄弟倆牽頭的,涉及淮西和江浙集團的組織。
這里面不但包含朝堂上公侯大臣,還涉及到各地士紳和財商。
但是,他們現在全被武威侯一腳踢開。
藍太平的人生信條就是,誰敢擋我的富貴路,那我一定要他死。
他之所以敢把一引鹽的價格翻十倍,除了他知道現在草原上很缺鹽外。
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敢保證現在除了從他這能買到鹽外,從其他地方別想買到一粒鹽。
“武威侯大人,您這也太心黑了。以前李將軍在的時候,也才是五兩銀子一引而已。”
韃靼的使者激動的說道。
“哼,你可以去地府找他買。”
藍太平冷哼一聲說。
“什么意思?去地府找他?”
“就是字面意思。”
藍太平寒聲說道。
有一名韃靼商人附耳對使者說道,“李景隆兄弟已經被誅殺,據說在流放途中被人殺了全家。”
這名商人是從伍用那里得來的消息,他們曾經做過交易。
韃靼使者面色微變,他看了眼藍太平,感受到對方眼中的殺意。
他立刻換了個話題,“我覺得馬上就要過年了,這個價格貴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
“哈哈哈哈,你很識時務。”
藍太平笑著說道。
“我保證,除了我這里你們買不到這么好的鹽。”
藍太平頓了頓繼續說道,“而且,只要咱們這次合作愉快,那么本侯保證以后不會虧待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