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咱的兒子,你想讓咱殺了自己的兒子?”
朱元璋漲紅著臉反駁。
“百姓不是嗎?他們可都稱您為君父!”
藍太平面帶嘲諷的反問他。
不管朱元璋臉色如何難看,藍太平繼續說,“太上皇總是自詡起于淮右布衣,通曉民間疾苦。”
“那您為何還要大明立朝后,實行定死的戶籍制度?”
“您別忘了,您的父母就是因為前元給劃定的金戶這個戶籍,才逃到鳳陽這里的。”
藍太平講的是朱元璋爹媽在元朝時被定為金戶,也就是干淘金活的人。
他們家需要每年上交一定的金子作為賦稅,但實際情況是他們最早的居住地壓根沒有金礦。
況且一個普通的百姓家別說金子了,那就是銀子也沒有幾兩啊。
無奈,他的父母只好舉家搬遷逃亡。
那過去搬家可是丟掉一多半家產的,你家的房子和你家的田地都是帶不走的。
還有那些鍋碗瓢盆的家伙什,半路上丟的壞的也是一筆開支。
到了新地方都要重新置辦,對于一個常年吃不飽飯的家庭來說這將何其艱難。
所以,搬一次家基本都要吃不上飯了。
這也是為何,朱元璋爹媽和哥哥早早就死了。
那是純純餓死的。
所以說定死了的戶籍制度,對老百姓來說非常不友善的。
比如在大明,你是軍戶那么世世代代都是軍戶。
一輩子只能當兵役,不能科考也不能轉行干別的。
但是過去當兵那是非常之苦的,你需要走上千里路去屯田處服役。
古時候用兩條腿走上千里路是什么概念?
到了地方可能會水土不服,可能會氣候不適應等等。
而且朝廷分給你的屯田,很多都被軍官或者地方官兼并了。
但是你還的在這塊地上干活,成了軍官的佃戶了。
但是朝廷卻不管,哪怕有再多的不公,只要你是軍戶那么你家世世代代都只能是軍戶。
這就讓人一輩子看不到希望,所以大明的百姓整體來說生活依舊非常艱苦。
面對藍太平毫不留情面的揭老底,朱元璋氣的臉色都開始發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