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身著一襲閃耀著烏黑光芒的甲胄,猶如黑夜中的繁星點點,璀璨奪目;他微微側過頭來,劍眉星目,俊美的面容宛如雕刻而成,線條分明,散發著一種與生俱來的威嚴和霸氣。當他開口回答時,聲音低沉而雄渾,如洪鐘大呂般震撼人心:“我乃項羽。”簡簡單單四個字,卻如同驚雷一般在陳易耳邊炸響!陳易頓時瞠目結舌,眼前之人竟然就是那位威震天下、名垂千古的西楚霸王項羽?!項羽,這個名字在華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在華夏民族流傳數千年的漫長歷史長河中,無數風流人物輩出,但項羽無疑是其中最為獨特的一個存在。自古成王敗寇,這幾乎已經成為了世人對于那些曾經在歷史舞臺上縱橫捭闔、呼風喚雨的大人物們所定下的評判標準;然而,似乎只有項羽能夠超脫于這個標準之外。想當年,他手握重兵,意氣風發,本有著大好前程,可以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但最終,他卻在楚漢之爭中一敗涂地,甚至連自己寶貴的生命都葬送在了烏江之畔。可是即便如此,他那高大偉岸的個人形象以及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依然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間;歷經歲月滄桑,始終屹立不倒。“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這首《夏日絕句》之所以能成為千古絕唱,便是因為它以激昂豪邁的筆觸,深情地謳歌了項羽這位蓋世英雄的光輝形象;其詩句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對項羽的敬仰與追思之情,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楚漢戰爭中,涌現出無數英雄豪杰;有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蕭何;鎮國家、撫百姓的張良等。在這些英雄人物中,唯有項羽是一個勇士式的英雄;項羽精通兵法,力大到可以舉鼎,他不僅文武雙全,他還武力過人,可謂是有萬夫不擋之勇。“破釜沉舟”是項羽軍事才能的重大表現,巨鹿之戰也因此成為古代軍事史上的經典;項羽的確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天才,他那無師自通的作戰手法在史上絕無前例。但世人皆說,項羽最關鍵的失誤,是剛愎自用,不能夠網羅人才為己所用;比如鴻門宴上,范增使出了渾身解數,無奈項羽就是不肯聽他的話。項羽總是自以為劉邦成不了大氣候,而且他是和自己一個戰壕的盟友;再加上劉邦巧舌如簧動輒道歉賠禮,項羽耳根子軟特別容易輕信,他覺得作為君子不能做出失禮舉動,殺了人家會讓天下人恥笑自己但就是這種放虎歸山的仁慈,最終致使他從“霸王”之位跌落下來。貴族君子之風在項羽這位傳奇人物身上可謂展現得淋漓盡致,他為人正直,一諾千金;倘若當初項羽未曾網開一面,那劉邦恐怕早已命喪黃泉。項羽對待劉邦及其家眷的態度尤為厚道,即便劉邦戰敗被俘,其家中的老父親和妻子也均能安然無恙地重獲自由;這種寬容大度之舉,實非尋常人所能為之。不僅如此,項羽還具備一種強烈的武夫氣質;他堪稱是戰場上的萬人敵,英勇無畏、所向披靡。每一場戰斗,他都憑借著自身超強的實力縱橫馳騁,盡顯英雄本色!當項羽與劉邦展開那場驚心動魄的天下之爭時,他曾放:“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一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此語一出,不僅彰顯出他對蒼生疾苦的深切憐憫之情,更流露出他甘愿堅守道義底線的高尚品質;哪怕是劉邦麾下的部將們,也不得不承認:“項羽仁而愛人。”由此可見,項羽的人格魅力已然深入人心,令人敬仰不已。正是這兩種氣質,交織成了項羽的悲劇英雄形象而最為人們所敬仰和稱道的,就是大丈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烏江自刎“。悠悠歷史長河中,帝王如漫天星辰,但霸王,只此一個!想到所有關于項羽的故事,陳易心中充滿感慨,終于還是按捺不住內心的好奇,開口問道:“霸王,您當初為何寧死不肯過江東?”這個問題不僅僅是陳易一個人的疑問,也是千千萬萬后人想要知道答案的謎題。如果留著命,或許還能東山再起呢?畢竟如果換成劉邦,必然會過江,并且是馬不停蹄跑路,先過了再說!拋妻棄子只為保命,對他來說都是灑灑水了。項羽看著眼前的年輕人,此刻眼神中充滿了釋然和平靜;他緩緩地將目光轉向江東的方向,輕聲道:“你們以為的八千士卒,只是我的親兵,但實則,是我的九族親眷。”“抬頭一看,為我擋刀的是年長的堂兄,低頭一看,地上是族弟的斷足。”“要留下來為我斷后的,是姐姐的丈夫,讓速速過江的是從小看著我長大的叔叔。”“若是回到江東,我將要面對的是兒時一起玩耍的伙伴們的母親,是德高望重的叔公和慈祥的阿婆,以及其他所有與我有著血緣關系的親人。”“我更怕他們一臉期待的看著我,問出許多讓我無法回答的問題”“大王,我兒勇猛嗎?他有沒有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沒有給您丟臉吧?”“大王,我兒為何沒隨您一塊兒回來呢?是不是有什么重要的任務需要他去完成呀?”“其實我心里很清楚,即便得知了真相,他們也絕不會責怪于我。”“但我最怕的就是,他們不怪我,我更怕他們強忍悲痛來安慰我。”‘大王,莫要太過傷心,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我等雖然已經年老體衰,但只要大王一聲令下,仍然可以跟隨您奔赴戰場,再戰一場!’“而我死,可保江東父老鄉親。”“我不死,江東定然還會血戰不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