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少寒虛握著掌心,英俊的臉上神情有片刻的恍惚。
會有那一天嗎?
他還能再見到母親和妹妹嗎?
——
蕓美傳媒。
經紀人敲響紀蕓鋼琴室的門。
紀蕓端坐在鋼琴前,鋼琴架上正擺著一份曲譜,紀蕓正對著曲譜練。
經紀人走過去,看了一眼曲譜,“是mira的《黎明前夜》?”
紀蕓點了點頭,“嗯。”
經紀人蹙眉,“紀蕓,你對mira的曲子,似是有種執念。”
眾所周知,mira是北寒洲最享負盛名的鋼琴家,而北寒洲不同于華國所處的中州,北寒洲雖名中帶“寒”,實際上那里常年四季如春,不像中州,春夏秋冬是分明的。
北寒洲是一個極看重藝術文化的地方,因此那里的人文藝術至少比中州要發達一百年,那里的國家,也具備比華國更先進的科技和教育。
《黎明前夜》寫于1990年,是mira十三歲時就創作的一首鋼琴奏鳴曲。
mira在音樂天賦上是卓越的,年僅十三歲就創作的這首鋼琴奏鳴曲,演奏難度就讓北寒洲的無數資深鋼琴家望而卻步,能將其演奏出來的人寥寥無幾。
只是可惜的是,mira這樣一位百年一見的鋼琴天才,卻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就淡出了鋼琴界,只是這絲毫不影響她流傳于整個北寒洲,甚至中州的名聲。
中州的藝術本就落后北寒洲,至今為止,許多華國鋼琴家仍是以mira為標榜。
紀蕓把手從鋼琴上拿下來,瞇起眸子看了一眼面前的曲譜,嘆息道:“可惜這首曲子不是真正的《黎明前夜》。
現在流傳的這首《黎明前夜》是多年前一位老藝術家在北寒洲聽過mira的演奏會憑借記憶寫下來的,因為mira并沒有將這首鋼琴譜公之于眾。
當時那位老藝術家倉促寫下的曲譜肯定與原曲有出入,一些復雜的地方那位老藝術家可能根本就沒來得及寫完整。
但是這種事情,也只有真正懂鋼琴的人知情,而且整個中洲目前流行的都是這首曲譜,這也是唯一可以借鑒的材料,所以也就沒有人會去糾結于這份曲譜跟原來的曲子到底有多大差距。
紀蕓練習mira的曲子,并不是因為她真的有多喜歡mira,而是因為現在整個中洲鋼琴界都以mira為標桿,這種風氣已經流傳至今,每個人學鋼琴的第一步,一定是認識北寒洲的mira。
所以演奏mira的曲子,更容易贏得大眾的注意。
“紀蕓,來找你,是有一件事要與你說。”
經紀人不再看那首曲譜,想起主要事情,俯身在紀蕓跟前小聲道,“聽說傅少凌有個更心儀的伴奏人選,所以這次演唱會很可能不再跟我們合作。”
紀蕓一愣。
半晌,像是聽到了什么笑話,玩味地笑了笑,“他不與我合作還能跟誰合作?”
“好像是一個叫林予笙的高中生。”
紀蕓聞,再次愣住。
“你說什么?”
她快要笑死了,眼底滿是輕蔑。
“你是說,傅少凌打算讓一個高中生為她的演唱會伴奏?”
經紀人不語。
小道消息,是真是假也說不清楚。
紀蕓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潤了潤嗓子,“他又在抽什么風?”
經紀人忍不住開口道:“他好像是……看上人家了。”
紀蕓挑眉,冷笑,“他又看上了?這些年,他看上的女人還少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