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小小的方布,讓這群女人愛不釋手。
這些布是從她家成匹的棉布上裁下來的,深藍(lán)色,布料柔軟,手感細(xì)膩。
她們從沒有摸過這么軟的布。
一個(gè)個(gè)眼中寫滿渴望。
這些布,閆玉要換糧食。
一說到糧食,這些女人便舍不得了。
沒有剛剛用藥草換的那股子瘋狂勁。
閆玉便又掏出她的重磅商品——鐵鍋。
閆老二也帶了一口鍋,比她這個(gè)大,不知道換沒換出去。
鐵鍋!
住在山里,更曉得鐵器珍貴。
這個(gè)拿糧食換絕對值!
“小公子,你這鐵鍋要多少糧食換?”有人急切的問道。
閆玉早就算過,這鐵鍋,換兩袋子糧食不虧,換三袋子糧食是賺。
但物價(jià)這個(gè)東西,向來因地制宜。
就算有貨郎走進(jìn)山里,也不會(huì)帶鐵鍋這種貴物。
所以,她伸出了自己的小手。
四根手指豎立。
“四袋?!?
一袋子糧食大概有一百來斤,四袋就是四百多斤。
閆玉算的是糧鋪的賣價(jià),這個(gè)價(jià)錢她覺得可以。
女人們算的卻是收糧的價(jià),她們算不明白,便急匆匆的去找家里的男人。
閆玉看了眼三鐵。
三鐵機(jī)智的離開,去找閆二叔打聽他的大鐵鍋準(zhǔn)備換多少。
閆老二還沒賣到鐵鍋呢。
他和閆玉的策略不一樣,他是一批一批往外拿。
光是衣服就賣了好一陣子,然后是碗,這可是他換出去的第一件商品,有些非同一般的意義。
木碗雖也能用,可到底沒有陶的瓷的好。
閆老二這里糧食、草藥、山里的果子、蜂蜜、熏制的肉干……他都行,不過換多換少得談,交易的比較慢。
等聽三鐵說完閆玉的開價(jià),閆老二便有了數(shù)。
過后拿出鐵鍋的時(shí)候,便也說只換糧,要六袋。
天爺呀!
就算你的鍋比較大,也不能多出那么多吧。
想要鐵鍋的人,一下子便跑到閆玉那邊。
還拽上了安叔,讓他幫著算一算,四袋糧食換鐵鍋行不行。
安叔也是按蜀黍,也就是高粱的收價(jià)來算。
往年年景好的時(shí)候他們也賣過一些。
在三四文上,有的時(shí)候甚至只有兩文。
山民的身份讓他們無論在買還是賣上,都非常吃虧。
今年雖然旱,但去年收成不錯(cuò),他們有去年的存糧在,雖然肉疼,可換一口鐵鍋也不是不行。
他沖著那幾人拉到一邊,低聲說:“你們幾家要是一起換,一起用,攤下來沒有多少,四袋糧食看著多,可換成銀錢,買一口鐵鍋也不剩下什么,再一個(gè),啥東西進(jìn)山都貴,你們是曉得的?!?
“曉得曉得。”那幾人附和道。
“你們看看能不能再少些?!卑彩褰o他們出了一個(gè)主意,咳咳,小公子年齡小,興許好說話呢。
可到了閆玉這,是分文不讓。
這幾個(gè)人來了又走,走了又來。
講價(jià)的才是買貨人??!
她看好他們!
1